(二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逐步把乡村公路延伸到农民集中居住点,2008年投资4亿元,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381公里,力争全市符合通车条件的行政村和较大规模的集中居住点客运班车通达率达99%以上。加强农村公路养护和管理,逐步建立以政府投资为主的筹资建设和养护机制。以“三清一绿”为重点,全面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环境建设,启动500个村庄整治工程,疏竣县乡河道258条、1200公里,完成349个村河塘整治。推进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新增受益农户1万户,新建规模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8处以上,完成农村改厕11.4万户。加强河湖管理和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用3年时间解决农村居民安全饮水问题。加强农村工业污染源监管,强化“排污者付费、治污者受益”的利益机制,促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和稳定达标排放污染物。积极探索建设简易可行、适度集中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开展城乡生活垃圾统筹处理试点。加大植树造林力度,2008年完成成片造林6.5万亩,新创绿色乡镇20个、绿色示范村30个、绿化合格村200个。
五、深化农村改革创新,增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二十一)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大幅度增加对“三农”投入,市、县(区)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必须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2008年,各级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政府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主要用于“三农”,重点加强农田水利、农业综合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维护建设税政策,各地财政预算安排的城市维护建设支出要确定部分资金用于乡村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进一步探索支农资金整合的有效形式,加强财政支出绩效管理评价,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全面落实和强化强农惠农政策,继续实行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扩大良种补贴规模和范围,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种类,积极推广秸秆还田、有机肥推广补贴。
(二十二)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安排,在完善改革方案的基础上,稳步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加快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强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实行政务公开。根据地方实际,明确乡镇工作任务和工作重点,严格控制对乡镇党政领导的“一票否决”事项。积极推进“乡财县管乡用”财政管理方式改革,建立健全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巩固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成果,调整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提高保障水平,确保2008年全部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积极探索化解乡村债务的有效途径,建立债务台帐和县乡村三级债务动态监控机制,锁定旧债、严控新增不良债务,对公益性债务的化解,县(区)要给予支持;对生产经营性债务,应按照市场原则协商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