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中共淮安市委、淮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强化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民增收的意见

  (十)积极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全面落实“六放”方针,凡能实行市场化经营和法律上没有禁入的行业和领域,农村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都可进入。坚持服务民营经济公开承诺、领导干部挂钩民营企业和上门调研服务制度,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加大农民创业培训力度,2008年完成创业培训5000人次以上。鼓励县(区)经济开发区、乡镇工业集中区设立农民创业园,降低农民创业成本。支持农民以产品、技术、资金等要素入股,共同投资创业。加快推进以贷款担保、法律咨询、技术支持、产权交易、人才培训、信息服务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定期组织开展银企对接活动。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规范管理,市、县、乡分别按照亿元、5000万元和1000万元规模要求,加快培育服务全民创业和民营企业的担保机构。

  (十一)大力实施脱贫攻坚工程。进一步加大对低收入人口集中地区的脱贫攻坚工程扶持力度,确保全市到2012年基本消除农村困难群众每人每天生活费低于1美元的现象。深入实施“百村万户帮扶”工程,推进经济薄弱村“八有”建设,全年投入各类帮扶资金1.5亿元,确保低收入人口脱贫率和经济薄弱村“八有”建设实现率分别达到60%,省定重点经济薄弱村中有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的达150个、村平超过2万元。继续实行对贫困户劳动力转移免费培训,支持贫困农户发展高效农业项目,逐步实现每个贫困农户至少有一名劳动力转移就业或有一个致富项目。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项目优先支持经济薄弱村;整村推进扶贫项目资金、农村新“五件实事”资金、市直部门涉农专项资金、打包县(区)涉农资金的10%重点支持经济薄弱村发展农业产业化项目。完善扶贫小额贷款政策,改进发放和考核办法,重点用于经济薄弱村发展特色产业和村级集体经济,2008年投放扶贫小额贷款8000万元,支持2万户发展生产。积极推进村企挂钩合作,改善挂钩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发展能力。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指导发展主导产业的作用,做好经济薄弱村大学生“村官”锻炼、培养工作。

  三、全力突破镇村经济,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十二)强力推进乡镇工业集中区建设。按照“富民强乡镇、三年六翻番”目标,以乡镇工业集中区为载体,加快培植乡镇财源,2008年完成固定资产投入80亿元,建设标准厂房100万平方米,区内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市财政安排600万元专项资金,重点围绕亩均投入、亩均建厂房面积、亩均工业销售收入、亩均实现税收、亩均员工报酬、亩均交纳养老保险金等,对乡镇工业区建设实行以奖代补。鼓励支持有经济实力的社会力量参与建设标准厂房,加快向多层发展,提高投资强度和投资效益,原则要求亩均投资额必须达120万元以上。积极探索解决集中区项目建设用地和融资难题的有效机制,严格控制建设周期,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完善市县部门挂钩服务制度,提升重点乡镇工业集中区建设水平。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