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淮安市委、淮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强化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民增收的意见
(淮发〔2008〕10号)
为切实强化农业基础建设,加大改善农村民生力度,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和谐繁荣,确保新农村建设取得新进展,按照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结合淮安实际,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按照发展现代农业要求,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一)加快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突出打造清浦蔬菜、楚州生猪和蔬菜、淮阴生猪和蔬菜、涟水生猪和浅水藕、洪泽渔业、盱眙生猪与草肉鸡和龙虾、金湖“三水”等11个年销售十亿元农业主导产业,做大特色农业经济板块,确保2008年新增高效种植业面积35万亩、高效渔业面积8万亩,畜牧业规模养殖比重提高8个百分点。大力发展以蔬菜园艺业等为重点的设施农业,落实对新增连片大棚和日光能温室蔬菜等基地的奖补政策;农业开发土地治理、世行、亚行项目资金中安排不低于15%的资金,用于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安排农业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无偿资金的25%,用于扶持企业建设高效农业基地,确保2008年新增设施化栽培面积10万亩。加快转变畜禽养殖方式,对生猪品种改良和规模养殖,市财政给予“以奖代补”;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按照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立的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用地,依据《
畜牧法》规定,按农业用地管理。加快渔业特色品种开发,重点扶持与水产品加工相配套的鮰鱼、草鳊鱼、大规格螃蟹和龙虾人工养殖基地建设。
(二)强化农业科技和服务体系建设。切实增加农业科研投入,加强产学研合作,开展农业重大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联合攻关,组织实施重大科研项目,突破一批产业发展重大技术。深入实施农业“三项更新”工程,积极开展“送科技下乡、促农民增收”活动,推进农业科技入户,推广特色种养、设施栽培、资源节约型农业和精深加工技术,2008年引进和推广新品种20个、新技术25项,完成农业实用技术培训20万人。加强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力争通过3到5年的努力,使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具备必要的办公场所、仪器设备和试验示范基地。着力培养一批适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村专业人才,支持农村人才参与国家职业资格评定,引导各类人才到农村创业和服务。鼓励和选拔一批高校毕业生到乡村基层就业,对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农林水等专业工作达到一定年限的,实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政策。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健全农业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推广资费优惠的农业公益性服务电话。充分发挥气象为农业生产服务的职能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