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发展第三产业,强化传统服务业,拓展现代服务业。每个区县都要建设一两个大型汽车修配、矿山机械维修中心。新上一批高星级住宿餐饮和商贸服务业。大力发展信息、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和社区服务业;积极推进新兴文化产业和文化旅游业。
重点做大农副产品加工业。突出抓好古城、康喜、雁门等15家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向5亿元目标奋进;扶持中大科技、雅士利集团应县公司、中粮集团应县糖厂等10家新建龙头企业尽快投产达效,销售收入超亿元;扶持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向亿元目标迈进。围绕产业链条延伸,引进、新建一批相关龙头企业。
要重点加快新兴产业发育成长。加快现代煤化工、煤机装备制造、新材料、陶瓷、医药保健品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方向,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采取鼓励和限制两种政策,用好倒逼机制,加紧选择和培养试点企业、试点园区,在利用废料、废水、废气、废渣和矿产资源衍生、伴生物上谋篇布局、做足文章。
要重点抓好引导煤炭企业兴建地面非煤产业,给予招商引资优惠政策,鼓励发展循环经济,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
(三)提升中小企业整体素质。推进中小企业信用制度建设,深化诚信体系建设工作,建立企业信用自律机制。加快建立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信用信息征集与评价体系以及失信惩戒机制,完善中小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和信用档案数据库,逐步实现中小企业信用信息查询、交流及共享的社会化。到2010年,为300家企业完成信用评价,协助资信评级高的企业与金融机构签订金融承诺服务协议。鼓励支持中小企业开展GB/T19000、GB/T19022国家标准、ISO9000系列国际标准和ISO14000国际环境标准的认证工作。组织开展全员质量管理和全面质量达标活动。
(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体系。鼓励中小企业采用先进的技术和生产工艺、设备,提高企业的科技含量。引导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和研发机构,走“专、精、特、新”的发展路子,增加研发投入,提高研发能力,按市场需求开发新产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加强对名优企业及名牌产品的扶持保护,积极实施品牌战略,对获得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山西省名牌产品、山西省著名商标的企业,市县两极政府要给予表彰奖励。
鼓励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与中小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通过委托开发,联合开发,共建研发机构,兴办新技术实体等多种形式,促进科技资源与企业生产有机结合,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市、县两级政府部门要积极帮助中小企业申报科技计划,对符合高新技术企业条件的中小企业,帮助企业申请认定。对自主创新的重大项目,开发填补国内空白的高新技术产品,市县两级中小企业专项资金、技术创新项目资金等要给予资助与扶持。
第 [1] [2] [3] [4] [5] 页 共[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