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总量持续增长。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民营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长25%以上,占全市地方生产总值的比重每年递增2个百分点左右,到2010年占全市地方生产总值的比重达60%以上。
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按照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实施意见》精神,积极引导企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提高我市中小企业、民营经济整体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到2010年,实现我市中小企业、民营经济能耗指标低于全市的平均水平。
规模效益明显提高。每年新增规模以上中小企业30户以上,到2010年,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达到330户,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中小企业达到40户,培育一批规范的股份制企业和上市公司。
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市场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中小企业,到2010年,全市中小企业力争创中国名牌达到2-3个,山西省名牌产品达到15个,省著名商标达到20个。
人员素质提高。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及操作技能,提升专业技术人员和较高学历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重,到2010年,中专及技校以上文化程度的职工比例达到15%,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达到5%,使职工中技工的比例显著上升。
吸收就业能力进一步扩大。中小企业每年新吸纳的从业人员不低于3万人,到2010年在中小企业就业的人员力争达到37万人。
三、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的主要任务
(一)推进政策法规体系建设。认真落实《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和省《实施办法》,认真贯彻执行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推动民营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实施意见》,制定鼓励中小企业创业的政策措施,各区县和市直有关部门要出台配套文件,在资金支持、创业扶持、技术创新、市场开拓、权益保护等方面给中小企业以切实的支持。
依照省《实施办法》和市委朔发〔2006〕60号文件的有关意见,将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和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资金(以下简称“两金”)列入财政预算,逐年增加,到2010年,市级“两金”额度达到1000万元,区县将“两金”列入财政预算,逐年增加,到2010年,区县“两金”额度不低于500万元。
(二)推动中小企业结构调整。按照“稳一产、抓二产、带三产”总体思路,做强服务业、做大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新兴产业,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