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升油料生产科研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全市科研优势,加快建设油料作物育种技术平台和新品种产业化基地,加强相关配套技术集成创新,培育高产、优质、高油、多抗的油料新品种,不断提高油料生产水平。
(二)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积极推广油料重大技术和优良新品种。重点推广“双低”油菜、高产油葵新品种,加快普及油菜地膜覆盖技术,实现良种良法配套。市县农业部门要建立油料高产示范展示区,加强技术培训,组织专家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民加强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
(三)提高生产机械化水平。坚持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积极支持油料播种、收获机械研究和开发,结合机械作业调整油料品种选育目标,推进油料生产机械化,切实解决油料生产劳动强度大、费工费时问题。
四、完善食用植物油市场调控体系
(一)建立地方食用植物油储备制度。按照省政府要求,我市要建立1000吨市级食用油储备,其产生的利息及保管和轮换费用标准,按照中央储备油标准执行。各有关部门要切实抓好市级食用油储备的组织实施和后续管理工作,增强政府对市场调控的能力。各县区也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食用植物油储备,确保关键时候不脱钩、不断档。
(二)加强对食用植物油市外采购工作的管理。要加大市外食用植物油采购工作力度,落实责任,并鼓励企业积极采购,实现市内食用植物油供求总量平衡,维持食用植物油市场稳定。
(三)建立油料和食用植物油产销预警体系。加强油料和食用植物油信息分析和预警,建立准确、可靠的基础数据采集系统,及时发布生产、进口、流通等信息,引导生产发展,维护市场秩序。各级粮食部门要对油料及食用植物油产销情况开展定点跟踪调查,准确上报生产、流通、出口、库存等相关数据,搞好信息引导工作。要加强食用油应急网络体系建设,各级财政要对应急网点的建设给予资金扶持,确保应急网点的落实和正常启用。
五、加强对油料生产的组织领导
各县区、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抓好油料生产的重要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加强对油料生产的领导。要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扶持和促进我市油料生产在短时期内有较快发展。进一步加大市场调节和监管力度,完善应急预案,科学引导社会消费,做好组织调运工作,保障食用植物油供应。切实加强食用植物油市场准入管理和质量监督检测,防止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确保我市食用植物油安全。同时,要严厉查处违法经营、囤积居奇、哄抬价格、散布虚假信息等破坏市场秩序的行为,确保我市油料生产、供应及市场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