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2008年全市建成县级配送中心3个、乡镇级农家店40个、村级农家店660个。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在市区培育1家国家级农产品标准化市场,并争取列入国家“双百市场工程”项目,各县(市)区要积极培育发展1家省级以上的农产品标准化市场。积极培育多种形式的农村市场流通主体,支持各种市场主体参与农产品推介活动,组织龙头企业参与“农进超”、“农改超”改造,不断扩大农产品进超市比重。鼓励和支持商贸、邮政、医药、供销、文化等企业在农村发展现代流通业,构建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体系。
22、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重点推进国家级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试点工作,在全市建立和完善1800个乡、村综合信息服务站点。整合涉农信息资源,采用“丰网三机”(网站、电视机、电话机、手机)模式,建立农业信息平台,促进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加强农技“110”服务队伍建设,2008年新建66个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点。建立健全农业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开展“科技下乡”活动,为农民和企业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加强对化肥、农药等农资市场价格的监管。建立健全大宗农产品供求和价格监测预警体系。
七、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23、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和校舍维修经费补助标准,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所有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扩大补助覆盖面。巩固和扩大农村寄宿制学校解“三难”工作成果,大力推进“五有”(有宿舍、有食堂、有厕所、有饮用水、有澡堂)配套建设。继续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选派城镇教师赴农村交流支教,落实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
24、增强农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在全市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提高补助标准,适当增加个人缴费,扩大农民受益面。加强以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重点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保证村卫生室的公益性质,健全县、乡、村三级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优先在农村落实扩大免疫预防接种范围的政策,做好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疾病和血吸虫病以及地方病的防治工作。健全与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相衔接的医疗救助制度,政府资助农村极端贫困人口参加合作医疗。
25、繁荣农村公共文化。增加农村公共文化投入,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农村文化俱乐部、科技书屋、文化中心户建设,完善配套设施,丰富农民群众的文体生活。以加强文明村、文明户的创建活动为主体,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导农民崇尚科学,移风易俗,培育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推进乡风文明,促进新农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