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形成农民增收良性互动格局。要通过结构优化增收,加快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要通过降低成本增收,大力发展节约型农业,促进秸秆等副产品和生活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要通过非农就业增收,提高乡镇企业、家庭工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水平,改善务工经商人员进城就业和返乡创业环境,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二、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板块基地
4、实施优质粮油产业振兴计划。围绕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着力实施优质水稻、优质小麦、优质油料作物振兴计划。依托梅园米业公司,建立100万亩优质稻米订单生产基地;依托金华、万宝集团,建立250万亩优质专用小麦订单生产基地;依托襄阳鲁花、老河口奥星、宜城天鑫公司,扩大花生种植面积,建立100万亩“双低”油菜、100万亩花生和30万亩芝麻订单生产基地。优化粮油品种结构,提高单产和优质率。落实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积极搞活粮食流通,支持农户科学储粮。
5、积极推进畜牧水产业发展。开展畜牧大县、水产大镇创建工作,加快转变畜禽、水产养殖方式。大力推广生猪“150”、“500”养殖模式,提高规模养殖比重。推广水产健康养殖方式,强化水生物资源养护,积极调整水产品养殖结构,2008年全市名特优水产品比重达到70%,小龙虾野生寄养面积达到10万亩。认真落实规模养殖用地政策,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对畜牧、水产养殖业的各种扶持项目。根据市委[2007]5号会议纪要,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对2007年新建达标的100个“150”模式猪场、50个“500”模式猪场以及10个年出栏100头以上、10个年出栏500头以上的养牛场分别给予相应奖励。金融部门和担保机构实行重点倾斜,对新建、扩建达标的规模养殖场,通过提供担保贷款、贴息等办法给予支持。
6、扩张特色农产品基地规模。巩固发展优质水果板块,扩大城郊蔬菜板块,加快发展食用菌、麦冬、山药、茶叶、烟叶、核桃、大头菜、柳编等地方特色板块,新增特色农业基地面积10万亩。实施“东桑西移工程”,在巩固南漳县国家级桑蚕基地的基础上,力争把保康县列入国家支持项目。重点建设食用菌、芝麻、双孢菇出口创汇基地。开展现代烟草农业试点,市财政继续安排专项资金,支持烟叶“千村千亩”工程建设。
7、加强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进一步加大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的制订、宣传和推广力度,大力兴建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市、县(市)区财政继续加大扶持力度,在襄城、襄阳、樊城建设10个千亩以上城郊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在保康建设3个300亩以上高山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建立健全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搞好产地准出和逐步实现市场准入,健全农产品标识和可追溯制度,加强质量监控,保障消费安全。大力发展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2008年力争新增“三品”认证40个以上。加强“襄阳大头菜”等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