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各县区要根据人口变化、自然环境、交通条件、群众承受能力等因素以及教育发展与改革的要求,遵循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效益和适当超前的原则,科学合理地制订本县区中小学布点调整规划。布点调整要与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中小学危漏校舍改造、对口扶贫支援等项目有机结合;要遵循“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的原则,做到小学1-2年级就近入学,3年级以上集中办学,偏远的教学点保留,避免小学因路程远造成小学生失学、辍学。初中倡导乡镇联合办学,努力扩大城镇学校规模和服务范围,吸引附近农村学生或边远贫困地方学生就读。服务半径较大的学校要为住校生提供足够、安全的宿舍和便利、卫生的就餐条件,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办好学生食堂。
4、各县区要认真搞好学校建设的规划和管理。学校建设要坚持标准,规范科学,功能齐全,坚固安全,符合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要首先保证教室、实验室、图书室和艺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等重点部室的规范建设以及教师宿办室、学生宿舍、食堂的建设,其他方面的建设要因地制宜,做到坚固、够用、适用。计划撤点的学校,一律不得再新建楼房。所有学校不得新建土木结构校舍。制订土木结构校舍改造计划,提高校舍质量,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及时添置教学设施,不断提高配备标准。
5、以加强初中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双高普九”,使初中建设达到国家规定的办学条件和标准。各县区政府要加大校舍建设和危房改造力度,提高生均校舍面积,提高校舍建设质量,大幅度降低危房率和56人以上大班额比例;高度重视学生宿舍和学校公共卫生设施建设,改善寄宿学生的食宿条件和学校公共卫生设施条件,学生宿舍、食堂、厕所等要符合国家建设和卫生标准;进一步加强初中实验室和图书室建设,建立实验设备和图书的更新机制,使县城小学和初中、乡镇中心小学和初中的教学仪器配备、图书藏书量及生均占有量达到国家规定标准。积极创造条件,改善学校体育、美育设施。
6、加强校长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教学管理。搞好校长和教师培训提高工作,继续深化完善中小学“四制”改革,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全面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狠抓薄弱学校建设,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强化学校内部管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
7、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积极推进和深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各县区人民政府要设立提高义务教育实施水平和加快各类教育发展的专项资金。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提高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建立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巩固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切实抓好布局调整、危房改造和寄宿制学校、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和现代远程教育等项目工程。规范办学、收费行为,依法推进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
第 [1] [2] [3] [4] [5] [6] 页 共[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