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意见
(甘政发[2008]14号)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
为了认真贯彻《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决定》(国发〔2005〕29号)和全国防沙治沙大会精神,进一步推动全省防沙治沙工作再上新台阶,现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做好全省防沙治沙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一)我省防沙治沙工作成效显著。多年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省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防沙治沙工作,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措施,全省防沙治沙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截至2006年底,全省累计完成防沙治沙491.34万公顷,占沙化土地总面积的40.83%。据2004年第三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全省沙化土地总面积比1999年减少了8.36万公顷,平均每年减少1.67万公顷。沙区生态环境有了一定改善,先后探索出了一系列改善生态、发展沙区经济的防沙治沙模式,初步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防沙治沙工作机制,为推进全省防沙治沙事业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防沙治沙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从第三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看,当前我省荒漠化和沙化的威胁大、局部地区沙化严重,防治任务依然十分繁重。全省现有沙化土地1203.46万公顷,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28.26%,分布在8个市州的24个县市区。在400多万公顷具备治理条件的沙化土地中,按照现有的速度进行治理,至少需要几十年才能完成。还有258万公顷的土地介于沙化与非沙化之间,沙化趋势明显,如果利用不当,极易变成新的沙化土地。民勤和敦煌绿洲正面临着成为“第二个罗布泊”和“第二个楼兰古国”的生态危机,玛曲县天然草地沙化呈现总体扩展、面积增加、程度加重的严重态势。全省因土地沙化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8亿多元,间接经济损失高达16亿多元,严重影响着全省460多万沙区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三)搞好防沙治沙工作意义重大。搞好防沙治沙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保护和拓展沙区人民生存与发展空间的现实选择。我省是全国防沙治沙重点省份。沙化土地集中分布的河西地区,是古丝绸之路和欧亚大陆桥的重要通道,是东西部经济的纽带和国家经济重点西移的战略要地,是国家粮食、有色金属及国防工业的重要基地,有着独特而重要的战略地位。河西地区是全国四大主要沙尘暴源区之一,北部广袤的沙漠直接危及到河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也威胁到全省乃至我国西北、华北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沙区市县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认识防沙治沙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做好防沙治沙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加强领导,真抓实干,努力改善沙区生态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