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人才开发政策框架基本确立,人才工作机制逐步健全。
制定出台了《吸引优秀人才来扬工作的实施办法》、《关于给优秀人才办理补充养老保险的意见》、《关于对优秀人才实行补充住房公积金的实施办法》、《关于对企业各类人才实行最低收入保护的意见》等有关配套政策,进一步调动了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机关事业单位普遍实行了考试进人、竞争上岗、全员考核,事业单位全员聘用制全面推开。改革了事业单位分配制度,实行了岗位工资、年薪制等分配方式,在职称评审工作中,实行了考评结合的方法,强化了聘后管理,推进了职称社会化评审。建立了人事争议仲裁制度。人才市场建设有了新的发展,人才交流活动进一步活跃。人才网站实现了国家、省、市三级联网,并与国内知名人才网站及高校毕业生网站实现链接,在人才流动、求职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
1、现有人才数量、结构与“实现两个率先,力争苏中第一”、“再干三五年,实现新跨越”的目标要求不相适应。随着扬州重新成为苏中的重要交通枢纽、沿江大开发的启动、一大批重大投资项目的开工,扬州将在苏中快速崛起。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对人才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我市每万人口中人才数量偏低,在全省13个地级市中居第六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低于苏南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从人才的素质看,高层次人才所占的比例偏低,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人才仅占总数的0.67%;在专业技术人员当中,高级职称的人才只占总数的4.83%。。从专业技术人才数量与经济发展相协调来看,人才供应存在着较大缺口。
2、人才成长的环境不够优化。单位开发人才资源的主体意识不强,重引轻用、重用轻培的现象比较普遍,人才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缺乏外部动力。在用人制度上,选人用人的视野和范围还不宽,“官本位”的观念在人才的价值取向上仍有着较大的影响,论资排辈现象依然阻碍着能人的脱颖而出,人才的潜能释放不畅,人才的使用效率和效能难以得到充分发挥;用人主体的作用和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人才引进、培养上吝惜投入,人才的价值不能得到充分体现。
3、人才引进难度加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人才流动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人才流动中的“马太效应”越来越突出,长江三角洲诸多城市均加大引智力度,对人才的引进明确提出了多项优惠措施。我市人才引进政策仍主要停留在“放”上,与苏南的一些城市相比,我市在实质性的人才开发资金的投入、人才的激励机制、人才发展的外部环境等软硬件建设上,仍有明显差距。
4、吸引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载体不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快导致高层次人才的引进缺乏载体,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市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此外,人才创业的成本与门槛过高,科技创新能力不高,导致对高层次人才的吸附、承载作用偏低。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