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存在问题与不足
一是开发投入机制与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二是集中规模开发与分户承包经营不相配套;三是项目区筹资投劳开发与减轻农民负担不相一致;四是项目投资计划与实际开发需要不相协调。在具体工作中,还存在着思想解放不够,规模开发不够,规范管理不够,作风深入不够等问题须在今后开发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十一五”农业综合开发的基础条件
扬州地处江苏中部,南临长江、北接淮水,中贯京杭大运河。全市现设广陵、维扬、邗江3个区,高邮、江都、仪征3个市和宝应县。辖区土地总面积6638平方公里,2004年末,总人口45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20万人,耕地总面积475万亩。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159.3亿元,粮食产量20.5亿公斤,油料1.37亿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4755元。
(一)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一是光、热、水条件较为优越。全市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5.8℃,年平均日照2000小时,无霜期222天左右,年降水量950-1050毫米,光热水三要素配合比较协调,是全省气候生产力较高的区域,农林作(植)物的高产栽培潜力大。
二是水域资源广阔。境内长江岸线80.5公里,流经仪征、邗江、江都,京杭大运河长143.3公里,有邵伯湖、高宝湖、白马湖。全市有内陆水面204.89万亩,其中湖泊97.32万亩、河沟65.53万亩,池塘39.96万亩,水库2.09万亩。全市现有水产养殖面积105万亩,年产水产品30万吨,其中特种水产7.5万吨。
三是中低产田改造潜力大。据调查,全市农业后备土地资源面积达345.6万亩,其中有54%左右分布在里下河地区。全市中低产田247.19万亩,占现有耕地的52.96%,里下河、丘陵、高沙土地区均有分布。
(二)有较强的产业优势
“十五”期间,正确处理了粮食生产和农业结构调整的关系,推进了集约式发展,重点扶持建设优质粮、优质蔬菜、花木、畜禽、特水等优势产业。初步形成宝应“有机四水”-优质水稻、水生蔬菜、水禽和特种水产;高邮“绿色五业”-高邮鸭业、鹅业、渔业、米业和林业;江都“生态五特”-特色花木、特色粮油、特色蔬菜、特色水产和特种畜禽;仪征丘陵开发特色-优质林茶果、食草畜禽;邗江城郊农业特色-长江特水、无公害蔬菜、绿色林果。全市年销售5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360多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14家,市级31家,各类农产品交易市场72家,各类农民农业合作经济组织294个,带动农户25.5万户,农产品经销大户和农民经济人2万多。
(三)有优良的生态环境
经过多年的努力,境内有京沪、宁通高速公路,近两年东西通了火车,南北架起了润扬长江大桥,百年梦圆,扬州正在发生着新的历史巨变,融入苏南,接轨上海,走向世界,将发展成为长三角的重要城市。“十五”期间,全市把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作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切入点,积极组织实施通达工程、碧水工程、农村改水改厕等,切实加强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城乡两个文明协调发展,使村容村貌、镇容镇貌为之一新。扬州已成为全国生态示范市。南水北调东部取水口位于江都,优良的生态环境为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创造了条件。全市建立罗氏沼虾等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7个,无公害优质稻米等省级示范区7个,无公害蔬菜等市级示范区15个,全市建立无公害农产品基地330万亩,宝应、高邮、江都通过了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整体认定,发展无公害产品214个,绿色食品131个,有机食品27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