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参与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呼唤青少年发挥创新优势和创造活力,在投身经济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并作为扬州深入推进科教兴市的首要任务,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的中心环节。重点实施青少年科技创新行动,组织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青年在产学研一体化中,参与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新型能源技术、资源和环境保护技术、重大疾病防治技术等领域的创新突破和技能提升,为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贡献才智。通过青少年人生职业规划和素质拓展计划,提高青少年参与现代服务业和创意产业的意识和能力,推动“扬州制造”向“扬州创造”转变。积极支持大学生开展“挑战杯”活动。引导和培育青年创新文化,设立扬州青年科技创新基金,组织青年科技创新博览会,为青年参与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实践机会。提高青年创新人才在三大产业从业青年中的比例和贡献率。建立一批青少年科技创新基地,为各类青少年施展才华提供物质基础。“十一五”期间,力争建立有规模、有效益、有影响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基地15个。
(3)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引导青少年参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巩固和扩大政府依法行政和公共管理的青年群众基础,维护社会安全,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通过公共对话机制,使青少年有组织地参与社会重大决策的讨论与制定,探索青少年事务听证制、咨询制、评议制和公示制,激发青少年参与民主政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大力培养青少年的公民意识、法治意识和民主意识,提高政治参与水平和能力,鼓励年满18岁的青年参加各级人大代表选举。充分发挥青年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参政议政作用。加快与规范青年社团的发展,发挥共青团、青联、学联、少先队、青创会和青基会在青少年中联系广泛的优势和作用。弘扬志愿服务精神,扩大志愿活动在城乡文明建设中的独特作用和广泛影响。建立学生、教师向社区报到制度。支持全面推行志愿者行动服务资格认证制度和注册、备案制度。建立政府鼓励、法律保障、机构主导、企业支持、社区协同的网络化运行机制,为青少年参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舞台。全市青少年注册志愿者比例达到城区人口总数的8%。加强与国际志愿组织交流与合作。鼓励支持共青团组织继续开展“绿色扬州*青春行动”、“平安扬州*青春行动”、“文化扬州*青春行动”等系列主题活动,引导青少年参与生态建设、文化建设,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动员和支持社会各界深化和规范青年文明号创建活动。关怀与帮助青少年困难群体和特殊群体的健康成长。
3、青少年维权。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是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1)保障特殊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切实保障青少年孤儿、残疾青少年、家庭困难青少年、失业家庭青少年和农村女青少年等特殊青少年享有公平合理的教育、就业、服务和社会福利权利。健全与完善社会救助网络,为特殊青少年提供基本生活保障,为社会流浪青少年提供及时援助,为残疾青少年提供公平机会。为特殊青少年开展“阳光使者青春行”爱心关怀志愿服务活动。加强专业人才对特殊青少年群体的关注、指导和培训。建立青少年问题预警与危机干预机制。
(2)建立健全青少年维权机构社会化网络。建立和完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委员会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在学校与社区建立青少年法律援助中心,在相关组织和社区设立“青少年维权岗”。全市所有街道要配备专职或兼职青少年社区工作人员。建立青少年权益保护监察员制度,增强社会共同责任。
(3)加强青少年法治宣传和自护教育,提高自我防范能力和法律意识。家庭要从小开始对青少年进行自我保护教育。依托少先队组织开展少年儿童平安行动。学校、社区和其他经济组织与社会组织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法治教育、普法教育和科学教育,使青少年学会运用法律和科学武器保护自身权利与安全。大众传媒要秉承优秀的文化传统,坚持职业道德,承担社会公共责任,注重青少年的正面舆论引导。
(4)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建立青少年罪错社区缓释与自我救治柔性处理机制。将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提高到社会治理和公共管理新高度,并从社会安全角度采取有效措施,逐步遏制青少年犯罪低龄化与团伙化态势,减少青少年参与社会恶性犯罪与重大案件的比例,控制未成年人犯罪幅度上升趋势,将未成年人犯罪占成年人人口的比例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预防因吸毒、药物滥用、艾滋病恶性传播、网络沉迷综合症、心理与性格障碍和生活贫苦等因素引起的青少年犯罪。建立青少年罪错缓释与自我救治柔性处理机制,完善少年司法制度,推进学校、社区和家庭互动的青少年轻微犯罪与行为偏差社区补救与矫正制度。创建人性化的少年法庭。控制和减低青少年犯罪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