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沿河地区开发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有:
(1)经济基础相对薄弱,自主发展能力不强。2004年沿河地区GDP只占全市38.29%,人均GDP比全市平均水平低4941元。财政收入仅占全市的20.45%,人均只有790元,比全市平均水平低1277元。2004年高宝地区各项存款余额147.1亿元,仅占全市的17.5%,贷款余额60.63亿元,占全市的12.88%,存贷比为41.2%,低于全市平均水平14.8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7.98亿元,占全市的17.57%,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9.2个百分点。
(2)工业化水平低,整合集聚要素资源的能力不高。2004年沿河地区一产增加值高达20.6%,二产占47.6%。全市2004年工业企业产值、销售、利税前二十位高宝地区分别只有2家、1家、2家,规模企业、知名品牌不多,工业化水平明显滞后。同时产业吸引利用外资的水平不高,2004年高宝地区利用外资8078万美元,仅占全市的9.9%,增幅也低于全市平均水平9.5个百分点。
(3)基础设施不够完善,载体能力不强。沿河地区多处里下河腹地,水系运输较好,但港口设施条件普遍较差,同时现代交通发展不够,对京沪高速公路的利用不充分,乡镇村道路等级普遍较低,路网也不配套。里下河腹地20多个乡镇缺乏南北向的纵向通道,出口单一、不畅。此外,给排水、供电、环保等基础设施发展也普遍滞后。
(4)城镇化进程不快,城乡协调发展难度大。沿河地区现有47个城镇(含城关镇)中,人口不到3万的还有11个,高邮、宝应2004年的城市化水平分别只有37.6%和35%,比全市平均水平分别低9和11.6个百分点。同时大部分乡镇财力薄弱,2004年财政收入3000万元以下的乡镇29个,其中:7个乡镇财政收入在1000万元以下。乡镇普遍财力不足,一方面导致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另一方面也影响了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削弱了乡镇对区域经济的支撑带动能力,增加了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难度。据统计,2004年高宝地区初中入学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0.3个百分点;高中入学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5.6个百分点;高中毕业生升学率76.7%,低于全市平均水平2.5个百分点;每万人拥有床位17.1张,低于全市平均水平8.7张;每万人拥有卫技人员24人,低于全市平均水平8.55人。
(5)科教人力资源匮乏,创新发展的能力不强。沿河地区一方面有10万以上的富余劳动力需要消化转移,另一方面高素质、高层次的人才严重缺乏,给沿河开发和创新发展带来了较大制约。据统计,2004年沿河地区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仅占全市的8%左右,其中高中级职称比重只占10.2%左右,远低于其经济总量所占的份额。
第四节 指导思想与目标
5、沿河开发总的指导思想是: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两个率先”、“五个统筹”和“再干三五年,实现新跨越”的要求,积极呼应省市沿江开发战略的实施,抢抓机遇,发挥优势,整合资源,全力推进沿河地区高起点开发、有序性开发、保护性开发、联动开发和可持续开发,切实加快沿河地区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积极培育沿河生态特色农业、轻型工业、旅游物流产业集聚带和错落有致的城镇体系,全面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明程度和生态人居环境,实现与市域沿江地区的互动开发,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