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扬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扬州市银行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第三部分 扬州市“十一五”银行业发展的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全市银行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根据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对经济发展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紧密围绕扬州市经济金融发展的实际,坚持科学的金融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加强中央银行窗口指导,提高银行监管水平,继续深化银行业改革和创新,在防范金融风险,确保金融业整体稳定发展的基础上,改进金融服务,加大有效信贷投入,积极调整信贷结构,促进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为实现全市“十一五”经济发展目标作出积极努力和应有的贡献。
  主要发展目标是:
  一、银行稳定目标
  1、资本充足率。
  “十一五”期间,全市银行业机构的资本充足率目标主要分两个部分:一是法人银行业机构要通过“十一五”头两年的努力,全部实现资本充足率符合银行监管的规定;二是非法人银行业机构要达到上级行规定的最低比例要求。与此同时,各银行业机构要按照银行资本管理的要求,加强风险管理,以最优的资产结构取得最大的经营效益。
  2、不良资产比例。
  到2010年,全部银行业机构的不良贷款率力争下降到4.7%,比2005年末净下降5个百分点,市区、江都、仪征、高邮、宝应各县(市、区)农村信用联社的不良贷款率分别降到3.1%、4%、3%、14%和5%。
  3、流动性比例。全部银行业机构在“十一五”期间的流动性比例均保持在25%以上。
  4、存贷款比例指标。全部银行业机构的存贷比指标均符合银行监管的要求,其中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存贷比低于75%,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存贷比均低于65%。同时在最单户贷款和前10户贷款占比均符合相关要求。
  二、银行发展目标
  (一)存款
  预计到“十一五”期末全市银行机构本外币(下同)各项存款余额达到 2032 亿元,比2005年增加1055亿元,实现五年再翻一番,年均增长率约在15%以上。其中全市城乡居民的储蓄存款五年间新增700亿元,至2010年末余额超过1310亿元。
  (二)贷款
  预计到“十一五”末全市银行机构各项贷款余额达到1150亿元,比2005年增加600亿元,年均增长率约在15%左右。从信贷投向看,主要一是适应工业化形势需要,继续增加制造业贷款。预计制造业贷款按年均16%的增速发展,五年间全市新增250亿元贷款,至2010年,全市制造业贷款总额将达到452亿元。二是为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农业产业化和规模经营,增加农业贷款。预计农业贷款(含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农村居民消费贷款等)按年均12%的增速发展,五年间全市新增31亿元贷款,至2010年,全市农业贷款余额将达到72亿元。三是在防范风险的基础上,稳步发放房地产业、城市建设类贷款。预计“十一五”期间全市银行业机构房地产和基建类贷款按年均14%的增速发展,五年间全市新增55亿元贷款,至2010年,全市房地产和基建类贷款总额将达到125亿元。
  (三)现金投放
  预计到“十一五”末全市银行机构现金投放年均控制在40亿元,比2005年减少10亿元。市场现金流通的票面整洁率保持在8成新以上。
  (四)中间业务
  要改善目前经营收益主要依赖传统存贷款业务的总体格局,通过5年的努力,力争将中间业务收入提高到全行业务收入总额的10%左右。
  一是大力发展银行卡业务,积极改善用卡环境。加快“一卡通”工程建设。增加银行卡服务功能。以双币种贷记卡为核心产品,面向重点市场、重点客户,迅速扩大发卡规模。
  二是大力构建完善的银行结算体系,提高资金周转速度。积极做好同城票据交换、卡基支付工具联网通用、大额(小额)支付系统等的建设、推广和使用工作,从而建立起一个以票据和电子支付并重、其他支付工具和结算方式为补充、满足多种经济活动和市场经济发展需要,适应社会各阶层使用的支付工具体系,规范和推行商业汇票、支票(包括个人支票)等信用货币。
  三是大力提高科技应用水平,发展网上银行、电子银行、手机银行、自助银行、客户服务中心等,强化和改善服务手段。
  (五)效益
  到“十一五”期末,全市银行业营业收入争取达到40亿元,年均增长15%,经营年利润争取达到16.1亿元,年均递增20%。
  (六)服务
  “十一五”期间,全市要努力新增股份制商业银行1-2家,市内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力争全部改建成农村商业银行或农村合作银行。
  三、银行改革目标
  1、股份制改革。
  要建立规范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制度。按照“三会分设、三权分开、有效制约、协调发展”的原则,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形成合理有激励、监督、制约机制;建立以监事会为核心的内部监督机制,在董事会和监事会下设立若干个专门委员会,建立对重大经营政策、人员任命、薪酬分配等的决策制约和监督控制机制。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