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是国际经济金融一体化大潮。实现利率市场化,与国际金融市场的利率将逐步接轨,为银行业机构参与市场竞争特别是对外金融机构竞争的市场赢得更多的回旋余地。在治理结构和产权制度明晰之后,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机制至关重要。利率市场化,使商业银行成为真正的负债和资产定价主体,有助于借鉴国外商业银行先进运行模式,确立自身的经营发展战略和目标,建立真正意义上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实现商业银行资产和负债的多元化,有效配置资产和风险。
(四)银行业发展面临更加宽松的政策支撑
一是外汇管制松动,大大促进我国银行业开展国际金融业务,扩大业务领域,参与国际竞争,加快向国际化转变。二是政府在引导产业发展方面的政策。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要求,政府在经济生活中的职能将进一步转变,行政干预减少,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市场驾驭能力进一步增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促进经济发展的质量明显提高。三是银行展业方面的政策限制将进一步放松。银行业将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有条件地进行跨行业、跨领域经营,银行业的施展空间将大优于“十五”。四是银行监管更加科学。监管当局“管风险、管法人、管内控、提高透明度”的监管理念更加明确,进一步改进监管手段,规范监管行为,促进银行业合法、稳健、高效运行。
二、“十一五”银行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宏观调控的影响程度
2004年和2005年,宏观调控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效,经济自主增长活力增强,新一轮增长周期的上升阶段仍在延伸。随着宏观调控的深入,一些盲目建设、重复投资项目的政策性风险和筹资风险会逐步显现,同时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和问题仍未根本消除,一方面投资需求膨胀的压力依然较大,在建和新建项目过多,另一方面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快,通货膨胀的持续时间长短对经济运行的负面影响情况成为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在新一轮周期增长冲动下,煤电油运的资源约束矛盾难以消除,经济增长水平能否保持稳定格局值得关注。与此同时,微观主体的生产经营中又出现库存增长、应收账款大幅上升的趋势,宏观调控的滞后效应和“双稳健”的政策实施,都对银行的运行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而在“十五”期间普遍存在的存贷款期限严重不匹配问题将逐步在“十一五”期间得到反映,其影响程度多大对整个银行业的运行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金融改革开放的推进深度
一是与国际市场接轨后,金融危机反映的全球化的影响。特别是近一段时间以来发生的美元贬值引起的货币汇率波动,贸易摩擦和国际纠纷增多等不确定因素,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和银行资产的实际价值的影响很大;二是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问题。“十一五”期间,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实施后,完全面向市场化经营,随着银行业机构资本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及时扩充资本金,提升市场竞争能力不仅是商业银行竞争生存的重要内容,也是金融监管的主要考核指标;三是利率市场化问题。由于利率风险是金融风险的一种,随着利率的波动,致使资产收益与相对于负债成本与价值发生不等量变化,从而造成银行损失和资产的风险。因此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业的冲击也是最大的。商业银行必须研究宏观经济走势和包括利率调整在内的货币政策,努力把握机遇,应对挑战,讲求科学管理,高效率经营。四是银行并购加速,国际国内的银行并购将成为新一轮银行体系改革的重要内容,一些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经营效益不佳的机构将随时面临被兼并收购的危险。
(三)银行机构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高度
一是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问题。当前商业银行在市场定位上存在业务界线模糊,业务品种雷同现象,营销策略缺乏个性、营销对象交叉覆盖、营销手段上过分强调产品价格和市场份额,长期下来,商业银行自身特有的稳定的客户群增长不快,市场竞争中客户的主动权增大、银行的主动权减弱,银行经营成本加大,业务发展逐步丧失自身特色优势。二是人才队伍建设问题。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商业银行间的人才竞争日趋激烈,金融人才流动趋势日益明显。三是资本管理下的风险控制、成本计量与收益最大化对银行资本充足率影响问题。我国将在2006年全面实施资本管理模式。商业银行能否适应这种要求,在合理规避风险的基础上,实现收益最大化是一项重点课题。四是产品创新能力问题。目前各行尚未建立起与营销管理为核心的业务管理体制,新业务的营销缺乏整体规划与创意,缺乏从长远角度把握对市场的分析、定位与控制,具有明显的随机性,加之营销形式单调,直接影响了市场拓展效果。
(四)社会融资结构的调整幅度
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加快发展,社会融资结构总体格局将发生变化,特别是资本市场的发展,直接融资的占比将逐步提高,对银行业机构的经营将在资金来源上产生一定的冲击。同时随着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发展,民资投入增多,融资渠道的多元化以及社会资金的大量分流,无疑将制约银行业的资金来源与运用。另一方面,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也对银行产品服务的需求结构提出了新的需求,特别是伴随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现代物流服务业的发展更加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银行在经营机制,管理模式方面进行革命性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