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加强农村流通业基础设施建设。打破行政区域界限,统一规划、建设、培育一批专业批发市场,促进农产品流通。加快重点产地批发市场规范化建设,着重改善交易环境,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农产品信息发布和电子结算等体系建设,提高市场交易能力。深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发展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生活消费品连锁经营,实行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质量、统一价格,为农民生产生活创造安全、放心、方便的消费环境。供销合作社要加快组织创新和经营创新,推进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建设。实施“家电下乡”试点工程,健全农村家电销售和服务网络。
13.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按照求实效、重服务、广覆盖、多模式的要求,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共建平台,健全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完善与国家和省相衔接的市、区(市)、镇(街道)、村四级农业信息网络互联中心。整合农村信息资源,加快推进镇(街道)、村信息服务站建设,建立“12316情系三农服务热线”系统,落实资费优惠政策,为农民提供方便快捷实用的公益性科技服务,切实推进农业信息服务进村入户。健全农业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为农民和企业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加强农业信息队伍建设,培养一批能熟练采集、传播信息的农村信息员。
14.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按照建设生态市的要求,进一步加快造林绿化步伐,健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并逐步提高补偿标准。建立水土保持以奖代补的激励政策。实施饮用水源地保护和道路、荒山、村庄绿化工程,不断提高全市整体绿化水平。积极推进现代林业示范区建设。加强森林火灾监测预警体系和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无公害化防治措施,搞好森林有害生物预测和除治。建立健全生态修复补偿机制,加大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力度,不断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加强湿地恢复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制定规划,完善措施,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加强农村节能减排工作,鼓励发展循环农业。加快推进规模化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建设。
15.进一步改善农村交通环境。完善全市大交通网络,完成荣乌高速公路青岛段建设,积极推进青龙高速公路青岛段前期工作。加快推进现有国道、省道以及县乡公路升级改造,五年内综合好路率达到86%以上,2008年达到84.5%以上,其中国道、省道好路率达到94%。2008年新建、改建农村公路800公里,行政村油(水泥)路通达率提高到97%以上,并对平度市、莱西市2008年至2010年符合贷款贴息政策的行政村通油(水泥)路工程给予贷款贴息。切实做好区市间的路网对接工作,2008年实现已建成路段全面对接畅通。市和区市两级财政要加大农村公路养护资金投入,进一步理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确保道路的完好、安全、畅通。按照城乡一体化要求,完善扶持农村公共交通发展的政策措施,推进农村客运网络化,探索农村客运线路公交化,将城市公共交通网络逐步向农村延伸,推动城乡客运协调发展。
16.加强重点镇培育,提高城镇化水平。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形成农村现代化建设双轮驱动格局。统筹城乡建设规划,抓紧完成全市村镇布点规划,科学合理地确定需要保留和撤并的镇村,加快形成现代城镇村体系。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镇(街道)合并工作。把重点镇建设摆在优先位置,积极开展重点镇规划和培育工作,重点园区、重点产业优先向重点镇布局,资金、政策、人才、用地等要素优先向重点镇倾斜,切实增强重点镇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支撑作用和在区域发展中的带动能力,使其成为承接城市、服务农村的重要载体。对其中的示范镇,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对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进行补助,切实提高其服务功能。加快完成中心村规划。
四、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切实解决农村民生问题
17.进一步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市财政继续安排专项资金,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中小学公用经费和校舍维修经费补助标准。为镇及镇以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加大对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力度,完成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研究建立市区教师农村支教补贴制度,建立城乡教师交流制度,对到农村支教的城区教师在评优和职称评定上给予倾斜,努力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进一步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建设,优化学校布局,加强学科建设,改革办学模式。确保职普比例大体相当,不断提高农村高中段普及率。完善农村普通高中、职业学校学生助学政策体系。各区市要加大投入,提高农村学前教育办学水平。
18.进一步提高医疗卫生服务和保障水平。新建、扩建43个镇卫生院,实现所有镇卫生院房屋及基础设施标准化。进一步加强村卫生室的规范化建设。建设中医特色镇卫生院和中医特色村卫生室,提高中医服务农村的水平。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标准,最低筹资标准由每人每年50元提高至100元,并加强基金管理和经办体系建设,向参合农民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加强公共卫生和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卫生监督、疾病控制机构和设施建设,加大农村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治力度。加强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继续实施城镇医生进村坐诊、镇村医生进城培训的医疗卫生支农服务工程。继续推行镇村卫生一体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