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建立农业风险防范机制。积极发展农业保险,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市场运作、农民自愿的原则,建立完善农业保险体系。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重点推进小麦、能繁母猪和奶牛的政策性保险工作,积极探索其它农作物险种的试点工作。积极推进海洋渔业政策性保险工作。建立健全农业再保险体系,逐步形成农业巨灾风险转移分担机制。继续加大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投入力度,加快推进青岛市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建设,完善基层动物疫病防治体系。健全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逐步提高经费补助标准。对重大动物疫病实施免费强制免疫。加强自然灾害、重大动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和预警应急体系建设。
7.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完善规划,调整结构,稳定价格,切实保障粮油、蔬菜、畜产品、水产品等农产品供给。加快推进“四百工程”建设,2008年市财政从土地出让收入中新增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继续推进100万亩蔬菜示范区建设,完善100万亩花生和100万亩果茶示范区建设规划;推进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和优质粮食产业化工程建设,稳定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改造中低产田,积极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和施用有机肥,提高土地质量和产出水平。继续加大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力度,增加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切实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加快转变畜禽养殖方式,对规模养殖实行“以奖代补”,落实规模养殖用地政策,继续实行对畜禽养殖业的各项补贴政策。大力发展现代渔业,完成胶南市积米崖中心渔港建设,加快崂山区沙子口、城阳区红岛中心渔港和黄岛区薛家岛、胶州市东营一级渔港建设,对传统渔港进行改造、扩容、升级,尽快形成配置合理、布局科学、配套完善、功能齐全的新型渔港体系。推行水产健康养殖,扩大深水抗风浪网箱养鱼规模。
二、优化二三产业发展,夯实农村经济基础
8.进一步强化工业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工业在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富民强市方面的基础性作用。把县域工业发展纳入全市生产力布局统一规划。市有关部门会同五市在2008年3月底前完成主导产业布局定位。加大县域省级以上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增强大项目承载力和吸引力,形成一批产业相对集中、规模效益突出、市场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集聚区。加快平度、莱西、胶州等市相关经济园区的申报和建设工作。引导镇村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提高土地投资强度,节约使用土地资源,提升集约发展水平。大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强节能减排,加快推进县域工业增长方式转变。积极转变县域招商引资和外贸发展方式,根据各区市产业特色,强化产业链招商和产业集群招商。加快市区工业退城进园,2008年3月底前完成市区工业企业向县域转移发展规划,并尽快出台促进企业转移的配套政策。
9.大力发展服务业。把农村服务业发展纳入全市大局统一规划,加快推进服务业发展城乡一体化进程。切实加大服务业发展扶持政策向农村的倾斜力度。各市驻地要加快推进产业布局和空间布局调整,积极实施“退二进三”。各区市要紧密结合当地资源条件和区位优势,在加快推进传统服务业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总部经济、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兴办各类中介组织。将乡村旅游纳入全市旅游总体布局统一规划。进一步优化整合乡村旅游资源,加大对特色旅游项目的规范化管理。
10.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推动全民创业。实施民营特色产业提升计划,培育和认定10个市级特色产业基地。深入实施“五百工程”和“中小企业成长工程”,重点扶持成长型中小企业。完善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信用担保体系,建立商业银行贷款风险补偿机制,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加强民营企业家培训工作,建立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长效机制。加快建立以信贷、培训、创业指导等为主要内容的创业服务体系,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参与、上下联动的城乡居民创业扶持机制,为城乡居民创业创造条件。对五市设立的城乡居民创业基金给予补助,每年扶持1万名农民自主创业。
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11.实施以“五化”建设为重点的村容村貌整治工程。各级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调整城市维护建设税使用范围,市财政从城市维护建设支出中安排专项资金,实施“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从2008年开始连续三年,每年扶持1000个中等收入以下的村实施以村庄道路硬化为重点的“五化”(硬化、亮化、绿化、净化、美化)建设,到2010年使全市行政村基本实现“五化”目标。坚持规划先行、建管并重,切实搞好“五化”配套建设,完善长效管理机制,促进各项建设、管理工作相互衔接,提高建设管理整体水平。推广清洁能源,继续扶持农村“一池三改”户用沼气、大中型沼气、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建设,新增受益农户2万户。开展“绿色家园”创建行动。继续抓好农村垃圾和污水集中处理系统建设,逐步扩大覆盖面。各级财政要进一步加大投入,积极实施镇级集中供水工程,加快农村供水规模化和城乡供水一体化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