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建设动植物保护物资保障系统。进一步完善市、县、乡疫苗冷链系统和重大动物疫情防控应急物资储备系统,以应对动物防疫和突发、新发重大动物疫情的紧急需求。建立市级300立方米动物防疫物资储备库,县(市、区)100立方米,全市总库容1500立方米;市级配备疫苗冷藏运输车一辆,兽用生物制品冷藏柜十五台,保证全市动物疫病预防用疫苗的中转发放。
五、健全农业生产资料流通服务
健全农资流通服务,引导和推进农资流通方式创新,加快现代流通服务设施建设,整合改造农资流通服务网络,扩大农资流通服务内容。同时,整顿和规范农资市场秩序,完善农资市场监管,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一)大力发展新型经营业态,推进农资服务网一体化。积极推进农业生产资料现代流通服务设施建设,新建(改造、扩建)一批规模较大、配送和辐射能力较强、服务功能完善的农资现代流通服务网络设施,整合供销社农资系统和其他集体、民营农业生产资料经营服务网点等资源,推进农资流通向网络化、集团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大力培育农资流通龙头企业,加快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整合改造农资流通服务网络,发展直营和加盟连锁店,对基层农资经营网点、村级综合服务站、庄稼医院及社会网点进行改造和整合,加强与农资商品生产厂家的联合与合作,逐步形成上联厂家或国内外大型供应商,下联农资终端市场,集采购、储运、配送、批发、零售和科技、服务为一体现代新型农资流通网络。加强测土配方施肥示范推广工作,不断完善“依方施肥和依方配肥”推广服务模式,全市推广测土配方施肥650万亩次;肥料利用率提高5-10个百分点;亩平均节本增效20-30元,总节本增收1.3-1.9亿元。
(二)规范发展农资市场,完善农资市场监管。整顿和规范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秩序,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加快农资信用体系建设,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完善市、县农资市场监督体系。严格执行《
农药管理条例》、《
兽药管理条例》、《
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等法规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良好农业规范(GAP)生产技术规程的用药、用肥准则,加快农业投入品结构调整与优化,逐步淘汰高残毒品种,推广高效低残毒品种,控制和规范限用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的使用。
六、培育农民专业组织和其他中介服务组织
农村中介组织既包括为农民服务的各类经济组织,也包括农民的互助组织,主要有农产品购销组织、合作经济组织、乡村社区经济组织、“公司+农户”、农民经纪人等。农村中介组织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生力军,进一步培育和发展中介组织,是建设农业和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抓手。针对中介服务组织发展滞后的实际问题,加大引导和扶持力度,促进中介组织经营规模化,活动组织化,手段现代化,功能综合化,服务信息化。
(一)培育农村新型中介组织。各级政府要按照“边发展边规范、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的原则,依法制定和落实财政、税收、工商、信贷、保险、教育培训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和措施,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兴办、经营和发展排忧解难,积极营造开放有序、公正公平的外部环境。力争在规划期内全市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总数达1000家以上,实现“五个二百”目标:即建立200家种植业合作组织、200家养殖业合作组织、200家林竹及花卉苗木业合作组织、200家加工、仓储和运销类合作组织、200家休闲观光农业及其他合作组织。依托《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的契机,重点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社,即抓好“三个一批”:组建发展一批(200家),转型改造一批(200家),提升规范一批(100家),形成服务网络健全、运作机制完善、内部管理规范、市场竞争力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体系。全市80%个村扶持建设规范化的农村会计委托代理服务中心,购置配套软、硬件,培训专业人员,完善村财核算管理制度。
(二)完善农村中介组织制度。各类中介组织要尽快完善组织结构,健全理事会、监事会。要建立人事、劳动、财务、物资、营销等各项规章制度,明确责权利,实行民主管理,推行财务公开,充分调动从业人员的积极性。要完善利益分配机制,探索适合不同形式中介组织的分配制度。要建立健全社会监督与内部监督相结合的监督机制,充分发挥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引导作用,发挥中介组织内部机构和农民参与监督的作用,提高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活力,逐步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健康发展轨道。
(三)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农村中介组织要发挥其特有的民办性、合作性、专业性和开放性等优势,把服务渗透到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环节,以示范项目为载体,在全市开展创建 “四有”合作社(即有组织制度、有合作条件、有经营规模、有经济效益)活动。建立健全“四有”指标体系,实行百分制量化考评,以此作为示范项目的验收标准,提高其规范化建设水平,真正发挥项目带动、典型引路的作用。要充分发挥专业协会、专业学会(研究会)、经纪人协会和专业合作社等农村中介组织在降低交易成本、规避市场风险、加快技术转移、形成规模经济、合理配置资源、保护农民利益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根据市场信息,引导农民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扩大订单农业覆盖面,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通过延长农业产业链,推行先进生产技术,不断更新和提高农产品的品种、品质,以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