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加强制度建设,提高农技人员的综合素质。建立农技推广专业技术人员规范培训制度,每个专业技术人员每年要完成继续教育规定学时,使农业科技队伍成为学习型队伍;建立对外交流制度,创造条件让专业技术人员带着问题、项目以及成果开展到外地参加交流考察学习,拓展专业队伍人员视野;建立、健全考核考试制度,要做到责、权、利明确,可由县人事、农业业务主管部门和乡镇政府相互配合,重点考核基层农技人员“做给农民看、领着农民干、带着农民赚”的业务工作实绩,提高和增强专业队伍人员的责任感;结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聘任、提拔重用和适当物质奖励等方面建立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广大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加强信息咨询服务体系
着力建立功能齐全、信息完备、高效共享、反馈灵敏的农业信息咨询体系,进一步加强农业信息咨询服务的时效性、全面性和准确性,加大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整合现有信息资源,拓宽网络覆盖面,进一步完善各类咨询服务,以满足广大农业生产经营者对技术和信息的需求。
(一)整合信息资源,推进网络建设。以国家农业部“金农工程”和“数字福建”为导向,以“三明市农业155”网络平台为基础,整合涉农部门的信息资源,系统规划信息内容结构,配备必要的设备和软件,进一步完善农业信息应用系统。统一规划制订数据库建设技术标准,开发农业信息数据库系统,建立农业和农村基本情况、农业科技、农业政策法规、农业企业和农产品市场、价格行情等各类数据库,实现数据库信息资源共享。同时按照国家农业部制定的县乡服务平台“四个一”和“五个一”的建设标准,在基层全面开展集机构、设施、队伍、网络和制度建设于一体的服务平台总体建设,形成“三农”综合服务平台。把农产品信息服务网作为产业发展,继续抓好信息服务网络延伸,在我市的大宗农产品主产区的县(市、区) 重点选择50个基层社(每个县5个),建设基层信息服务站。扩大与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建立较为稳定的联系,有条件的地方可以与中小型企业、专业大户的计算机连接,把网络触角直接伸到农业生产、流通的前沿。力争使基层信息服务站规模达到100个以上,基本覆盖全市重点农产品产区和重点乡镇,提高信息网络服务功能。
(二)完善信息基础,创新信息服务。围绕县、乡(镇)、村农业实用信息、市场营销、农产品安全、科技示范、资金信贷、农业执法、政务服务等内容,开展农产品质量、供求、价格、农业生产资料、耕地质量、农机服务、动植物品种和适用技术、动植物疫病疫情以及气象、水文、防汛抗旱等信息收集发布。在农村大力推广电视、电脑、电话“三电合一”农业信息综合利用和服务模式,全市建设180个电视、电话、电脑“三电合一”精品示范村。加强969155农业热线服务,将服务网络向重点乡镇、重点村纵向延伸和向龙头企业、示范基地、种养大户等组织横向延伸,为生产经营者提供更加便捷、有效的信息咨询服务。
四、增强动植物病虫害防控能力
贯彻“加强领导、密切配合,依靠科学、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断处置”的方针,按照“巩固现有、突出重点、完善配套”的原则,以实施植物保护、动物保护和水生动植物保护三大工程建设为主要内容,建设与完善动植物病虫害预防控制、监测预警、检疫监督、物资保障四大基础系统,全面提高动植物病虫害有效预防、快速扑灭能力,保障我市农业生态安全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一)健全动植物病虫害预防控制系统。建立健全市和重点县(市、区)的动植物病虫害预防实验室,提高新发和突发重大动植物病虫害的应急、处理能力。继续建设农业有害预警监控体系,提高有害农业、有害生物的预警监测水平和控制能力。在原有市级、沙县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项目的基础上,扩建永安、三元、梅列、尤溪四个无规定动物疫病区。重点建立三明市动物疫病化验诊断中心,新建1500平方米市动物疫病化验诊断中心大楼,配置先进的化验诊断仪器设备,使之成为具有省内先进水平的动物疫病化验诊断中心。各县(市、区)建立动物疫病化验诊断室,相应配置必需的常规仪器设备。使市、县两级对重点动物疫病的快速诊断、反应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二)完善动植物病虫害监测预警系统。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全市动植物病虫害监测预警系统,构建市、县、乡三级动植物保护以及村级农民技术员、执业人员和生产者组成的动植物病虫害预警网络。全市农作物各病虫监测点实现联网,并与省和农业部的预警监控联网,实现能准确分析和发布有害生物发生防治的中长期预报。在全市建立有效的动物疫病监测网络,规范开展动物疫情测报,重点抓好大田、宁化两个国家级动物疫病监测站的建设;依托市动物疫病化验诊断中心,建立三明市动物疫病监测中心,并相应建立县级疫情监测站;在合理布局的基础上,建立20个乡镇动物疫情监测点。建立健全水产养殖病害监测防治体系,建立市、县二级水产养殖病害防治站,与省、市养殖生物病害防治预警系统联网,对渔业生产进行实时监测,并及时做好预报,指导农民做好防治工作。规划期内建设10个县(市、区)农作物有害生物预警监控站;建设2个国家级农作物有害生物预警监控站;建设恢复水稻病虫监测点(安装智能型虫情测报灯)39个;增设果茶蔬等经济作物病虫监测点20个;增设鼠情监测点3个;建立36个鱼病防治监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