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在贯彻国家、行业、地方标准基础上,突出“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加快制定我市大宗农产品、名优特农产品、重点出口农产品发展需要的农业综合标准,尽快做到我市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有具体的标准可依。根据农产品“从产地到市场准入”质量安全控制的需要,加大对现有农业标准的宣传培训工作。突出抓好示范基地建设,做到县有示范区、乡有示范点、村有示范户。通过基地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以点带面,引导和组织农民按标准进行生产,加快标准的实施和推广应用。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中的示范带头作用和产业化经营优势,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组织形式,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和管理要求,进行标准化、规模化和区域化、专业化生产,推动全市农业生产的标准化、组织化和产业化进程。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发展方向,加快我市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严格执行证书管理和标识管理制度,坚持实行“统一标准、统一认证、统一标识、统一管理”,努力提高我市农产品档次,使我市更多的农产品获得进入国内外市场的“身份证”和“通行证”。积极组织开展名牌产品、优质产品的认定工作,培植一批知名农产品“龙头”生产企业和知名农产品品牌,实现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三位一体、整体推进”。规划期内完成0.5万亩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定,建立2个国家级、10个省级、20个市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在12个县(市、区)依据区域发展特点,建设水产优质品种示范场,每年制定3~5项国家、行业农业标准,10项省地方农业标准和一批农业标准规范、农业企业标准;在继续建设现有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的基础上,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和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认定认证,到2010年,在各县(市、区)建立3~5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每年新增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0个、绿色食品5个、有机农产品1个,并对我市具有地域、质量以及传统加工特色的农产品实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同时培训具有专业技术和标准化知识的农业标准化推广队伍500人。
二、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围绕把技术交给农民,使技术应用于生产这一目的,进一步加强多元化农技服务组织的建设,提高农技队伍素质和服务能力,并通过示范引导,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以满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对技术服务的多种需求。
(一)健全农技推广体系,提升服务功能。按照“提高市级,完善乡级”的总体要求,符合有利于业务指导、有效管理和公益性职能履行的原则,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健全市乡两级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和人员,可以根据必配专业、选配专业、可兼职专业等三类分别合理安排农技队伍的岗位设置和农技人员的配置。同时,健全社会化服务网络,积极发挥涉农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在农技推广工作中的作用。重点建设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设施,通过充实、改造,提升县级农(水)技推广机构服务功能;改建实验室,完善检测工作条件;继续实施地力监测工作,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做好14个国家、省级耕地定位监测点的同时,每年在全市设立动态点80个;建设种子质量检测项目,通过加强种子质量监督检验,确保我市大田用种质量安全;建设1个省级粮食安全应急种子储备库,建立粮食安全应急种子储备制度;逐步健全完善县、乡、村三级沼气技术服务体系,解决沼气池建设后的管理和维护工作,确保农村沼气建设整体效益的发挥。在全市重点乡(村)成立乡村沼气服务网点450个,服务农村户用沼气池9万口,促进农村沼气的可持续发展。
(二)改革科技推广方式,创新工作运行机制。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扩大重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专项补贴规模,把服务延伸到村、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到龙头企业、到专业大户,实现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深化“村会协作”活动,注重发展、组建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等民间农技推广组织,充分发挥县乡各专业协会的职能作用,使之成为农技推广的新生力量。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鼓励企业建立农业科技研发中心,改善农业技术创新的投资环境,发展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研究,特别是“五新”技术研究,继续实施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加快农作物和畜禽、水产良种选育、水产健康养殖模式、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业机械化、节约资源和防治污染技术的研发推广。通过改革、创新,逐步形成政府与市场互动发展、互为补充的农技推广新格局,实现推广队伍多元化、推广行为社会化、推广形式多样化、运行机制科学化。
(三)推进农业科技示范场建设,发挥示范引导作用。按照“以站办场,以场养站,示范与推广相结合,产业发展与自我发展共生存”的发展思路,加强农技推广机构与龙头企业的有机结合,围绕当地的农业产业发展重点,积极兴办农业科技示范场,组装配套和展示新品种、新技术,引导农民群众学技术、用技术,充分发挥农民科技示范场的带头作用。扶持建设30个部、省、市三级农业科技示范场,使农业科技示范场在新阶段农业发展战略性结构调整中发挥带动作用。通过新品种的展示与示范,加快新品种的更新换代,提高良种覆盖率。全市建立4个省级、8个市级超级稻示范推广片,主推12个超级稻品种、“三定”等配套高产技术。加快畜禽水产品良种的引进、培育、保护和开发,强化肉牛、肉羊、肉猪、肉禽和水产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加快良种良改和更新换代步伐。规划期内推广畜禽良种20个以上、良种覆盖率比“十五”期末提高5%,重大实用新技术5项以上。抓好农机化项目带动战略,优化农机结构,加强农机装备,提高全市农机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