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服务形式不断创新。到2005年底,全市已建立7个部、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场,成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重要试验示范基地,优良种苗繁育基地和农民的“田间学校”;建立起以农业155服务网络为基础的覆盖市、县、乡镇以及有条件的农业经济主体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形成采集、加工、发布、服务于一体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农业技术、市场信息、涉农政策咨询以及投诉受理等方面的服务,使农技推广机构的公益性职能得到有效发挥。发展农产品流通业,创建“市场+公司(合作组织或协会)+农户(基地)”的格局,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2005年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农户6.64万户,农户从中得到收入71121万元。供销社系统发展新型业态,改造城乡传统经营方式,采取多元化投资和多种经营管理的形式,建立各类商品超市、便利店、专卖店、加盟店的现代流通经营网络体系。全市现有10个县(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90个基层供销社,经营网点1193个,其中农资系列化服务网点332个,初步形成了以供销合作社农资部门为主渠道、市场主体多元化的农业生产资料流通服务体系。
二、存在问题
(一)服务体系建设仍较薄弱。一是体系建设不完善,一线推广力量薄弱。目前全市农技队伍人员配备不足,县乡两级农技推广队伍目前缺编439人,其中从事种植业人员占46.2%,多为农学专业,蔬菜、食用菌、茶果等经济作物类专业人员较少;从事畜牧水产业人员仅占16.5%。而且技术兼容性差,在观念创新、技术创新、技术装备、服务手段等方面已不能适应新形势对农技推广工作的要求。二是工作理念不适应,服务与需求脱节。科技成果目标大多还定位在高产量上,对市场需求大的优质高效的农产品研究不够;对传统的大宗农产品的技术储备相对较多,对具有当地优势的特色农业产业中出现的新问题研究不够;技术推广工作的注意力集中在生产技术的环节上,对农产品储藏和加工等环节的问题研究不够,致使技术服务的需求与供给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直接影响着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实际效果。三是运行机制不灵活,被动服务绩效差。长期以来形成的行政管理型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机制,缺乏科学的制约和激励办法,业务主管部门与基层农技推广机构联系脱节,业务培训、技术指导和工作考核不到位,乡镇之间农业技术人员的流动和专业技术人员调配不灵,职能作用没有得到应有地发挥。
(二)服务体系建设资金投入仍然不足。农业发展对投入的合理要求与现实中的低投入之间的矛盾在各地都相当突出,公益服务难以开展。由于县、乡两级财政困难,用于农业技术推广的经费非常有限,农业科技事业经费无法保障,对农民的技术咨询、市场信息、物资服务、经营决策等需求难以满足;对新技术、新品种、好项目又因没有经费而无法开展引进、试验、示范工作,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显得格外被动,绝大多数乡镇农技站长期处于“既无钱养兵,更无钱打仗”局面。由于服务推广手段落后,设施陈旧,大多数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缺少新型仪器和信息网络设备,农技推广依然靠“一张嘴,两条腿”,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能力较弱,对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也缺乏必要的支持,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服务功能的发挥。
(三)服务功能与农业发展不相协调。目前,我市农副产品交易市场配置不够合理,基层社发展不平衡,尚未真正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无法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交易方式落后,农民“买难卖难”依然存在;农业标准化工作、农产品质量安全仍有待加强;一些地方农业技术服务难以进村入户;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不足,共享程度不高,咨询服务不够顺畅快捷;农村中介服务薄弱,村集体财务管理、土地承包流转服务不能适应当前形势需要;农业执法管理也有待规范和强化。
第二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坚持“面向基层,服务农民”的方针,以增强服务功能、理顺管理体制、创新运行机制为重点,注重协调统筹,着力构建一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高素质农业服务队伍,逐步形成政府扶持与市场引导相结合、无偿服务与有偿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农业服务体系,为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富裕提供多形式、多层次、全程化的优质服务和公正、规范、高效的社会管理。
二、基本原则
(一)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强化政府部门的公益性农业服务,加强农业公共服务,履行好公益性职能,发挥其主导作用。同时,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推动其他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