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优先发展原则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承担着“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历史使命,要集中政府和社会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加以优先发展。
3.融入开放原则
密切关注世界科技发展动向,加强国际合作,进一步构筑开放环境;紧密联系国家和广东省科技发展规划和各类科技攻关计划,形成上下联动机制;加快技术要素与市场、资源、人才、资金的融合。
4.创造科技环境原则
创造激发科技创新主体创新精神和创业潜能的环境。突出创造制度环境,加大力度营造有助于科技创新的人文环境、文化环境和政策法规环境。
5.引进和自主创新相结合原则
在继续做好对引进技术消化创新的同时,加强集成创新和应用技术创新,重视原始性创新以获得更多技术发明;鼓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开发和专利申请。
6.突出重点原则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突出重点,在战略必争领域和具有相对优势和基础的领域集中必要资源,力争取得重点突破。
7.以人为本原则
充分发挥人才在科技发展中的核心作用。提高人才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和潜能。
8.协调发展原则
在着力于支撑一、二、三产业发展的同时,更加关注运用科技作用推动三次产业联动发展有机系统的形成,促进三次产业相互促进、加快发展;在着力于重点产业、区域增长极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统筹区域间的协调发展。
9.科技持续发展原则
充分发掘和利用“十五”奠定的科技发展社会、经济和物质条件,实现“十一五”科技跨越发展和对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的有力支撑,着眼于“十二五”及今后科技的中长期发展,引导未来的发展。
(三)发展目标
汕头市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以建设现代化港口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和生态型海滨城市,实现全市人民富裕安康为总目标,实现科学技术全面发展和重点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在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全面推行信息化,把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注入各领域发展之中,形成科技与经济、社会、城乡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发展格局;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成为全省创新、创业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区,成为粤东地区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和区域科技创新基地,引领社会、经济、城乡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的全面发展。开展自然生态、城乡建设、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科学数据资源系统建设工作,全市科技发展指标、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处于全省前列。主要技术指标有显著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3%,实现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R&D/GDP)达1.8%,每万名社会就业人员从事科研活动人员达35人,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8%,年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200件/百万人口,技术自给率达48%左右。
“十一五”期间,汕头市科技发展的具体目标:
1.支撑和引领社会发展目标
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根植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面应用信息技术,支撑社会全面进步。将科学精神和自主创新精神作为汕头精神的核心内容加以铸造,使之成为汕头精神的核心内涵。促进独具特色的潮汕文化和现代的社会文化有机融合,构筑海纳百川、自强不息、鼓励创新的人文环境。构建适应市场流通全球化、生产社会化要求的文化氛围,形成有利于专业化科学分工合作的社会环境。发掘经济特区优势,在社会发展领域全面开展科学技术和自主创新实践,建设创新型城市。继续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构建适应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社会政治、经济体制、机制和制度环境,建设充满活力、繁荣富强的和谐社会。
2.支撑和引领经济发展目标
以优化和提升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发展为目标,科技工作紧密结合大港口、大工业、大交通、大流通、大服务的建设工作,继续深入开展以产业科技发展为主线的调查研究工作,掌握汕头产业发展动态,了解国际上与汕头产业密切相关的最先进产业和技术发展情况,了解国际上多年来持续高速增长产业和技术的发展情况,为实现科技跨越式发展奠定基础。加大力度创造区域科技发展和自主创新环境,全面提高宏观调控科技资源配置的能力和效益,全面发展科技服务产业,实现科学技术全面支撑和引领经济发展的目标。
(1)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目标。强化中心城区科技研发和自主创新的核心地位,加快澄海、潮阳、潮南区治所地科技基础建设,发挥其在科技创新与服务的副中心作用,强化南澳县作为城市前沿的科技服务能力建设。到2010年,把汕头大学、汕头高新区、汕头保税区、金平民科园、龙湖民科园、金平农科园、汕头软件园建设成为汕头市科技创新、科技成果孵化辐射与产业化、人才培养的示范基地,继续加大特色产业科技园区建设力度,壮大国家光机电一体化火炬基地、轻工机械装备产业基地等特色产业基地规模,发挥科技园区、基地的政策优势和科技资源配套优势。形成以汕头大学和科技园区为核心,以澄海、潮阳、潮南区治所在地为副中心,以科技专业镇为节点,三条经济带为支撑的创新产业化梯度布局,实现科技创新要素在汕头市的规模化集聚,使汕头成为全省和全国技术创新活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2)引领构建新兴产业目标。加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到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例达32%以上。引进新产品和新技术,发展环境污染小、经济效益好、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劳动密集型先进适用产业。
(3)支撑和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目标。全面支持和推动产学研合作,用信息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汕头传统产业。全面提高汕头产业、企业资本有机构成。在具有一定比较优势并可能成长为支柱产业的装备制造业、塑料材料产业、玩具业、印刷业、服装业、日用化工、光盘业、文具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等产业建立产业技术服务平台,攻克产业共性技术和核心技术,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重振一批具有一定影响的传统特色产业,集中力量推动发展大型企业集团。
(4)支撑和引领农业发展目标。实施农村信息化工程,全面提升农村基层组织和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广大农村的社会化程度。提高农业基础设施的科技含量。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站建设,提高农业科研单位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产业化效率,发展效益农业、现代农业,大力推动果蔬、禽畜、花卉、名贵植物等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巩固水稻等粮食作物的传统优势。增强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科技实力和带动作用。全面构建由食品制造、食品原料加工贮藏、农产品生产构成的产业体系,构建解决“三农”问题的技术和产业系统。
(5)支撑和引领海洋第一产业发展。加强科学技术和自主创新对海洋渔业发展的支撑能力建设。巩固和提高汕头在鱼、虾、蟹、贝、藻类养殖技术上的优势,培育、引进经济效益高的新品种,发展深海养殖技术,拓展科技耕海牧渔空间。构建从海洋食品制造、海产品加工、贮藏、海产品生产构成的产业系统,积极开发新产品、拓展国际市场。提高海藻的养殖和加工技术水平,拓展海藻产品的市场空间和应用领域,建设广东省海藻产业基地。以广东省第五石化基地配套建设的氯碱工程为目标,发展盐业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