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我市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
6、切实转变职业教育的办学思想。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促进职业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紧密结合,积极开展订单培养,加强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建立和完善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和创业服务体系,推动职业院校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
7、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适应我市及周边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需求的变化,确定培养目标、人才规格、合理调整专业结构,更新教材和教学内容,大力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加强精品专业、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建设。重点加强与传统产业升级和新技术应用及新兴服务业等相关的专业建设,构建实用型的特色专业和课程体系。加快建立弹性学习制度,逐步推行学分制和选修制。保持一定比例的中职学生升入高等学校,适度扩大五年制高职专科学生规模,争取自治区教育厅支持,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与乌海市职业技术学院及其它区内高职院校之间实行对口注册升学制,搭建中、高职的“立交桥”。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积极发展现代远程职业教育,建立健全乌海职业技术学院和乌海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校园网,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把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就业率作为考核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指标。逐步建立有别于普通教育,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选拔与评价的标准和制度。
8、加强重点实训基地建设。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积极筹措资金,切实重视实践和实训环节教学。建设乌海职业技术学院和乌海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2个专业门类齐全、装备水平较高、优质资源共享的实验实训基地。实行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到2007年,乌海职业技术学院和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都要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其学生考核合格后,可同时获得学历证书和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9、推行校企结合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要鼓励企业为职业院校提供兼职教师、实习场所和设备,并在学校建立产品研发机构和实验中心。以就业为导向,按照订单式培养模式,建立企业接收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制度。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最后一年要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乌海职业学院学生实习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实习期间,企业要与学校共同做好学生的相关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训工作,做好学生实习中的劳动保护、安全保障等工作,为顶岗实习的学生支付合理报酬;实行工学结合,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在乌海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学生通过半工半读实现免费接受职业教育的试点,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