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优化卫生资源配置。
结合卫生资源分布现状,对卫生资源配置进行布局和结构的调整,加快卫生重点项目建设和农村基层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构筑与人口分布、用地规模、区域功能定位相适应的医疗资源分布新格局。
1.实施远景卫生规划项目。根据我市城市规划一主三副六组团的总体布局,结合目前医疗卫生机构总体布局不够合理、患者就医不够方便,医疗卫生机构功能分级模糊、结构不平衡,用地严重不足、环境较差,以及杭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按照公平可及、配置合理、功能完善、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编制杭州市区域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规划,到2020年,形成与跨江、沿江网络化组团式布局相适应的医疗资源集群,逐步形成主城、西湖、江南、义蓬、下沙-临平五大医疗集聚区。
2.实施卫生建设项目。加快实施一批重点建设项目。主要包括市公共卫生中心、市第十人民医院、中外合作爱德医院、下沙医院、丁桥医院、九堡医院、钱江新城医院、滨江医院、临平开发区医院、余杭镇金星地块医院;扩建市第二人民医院、市第三人民医院、市红十会医院、市第七人民医院、市中医院、西湖区第二人民医院、萧山区第一人民医院、萧山区中医院、萧山区第三人民医院、富阳市人民医院、富阳市妇幼保健院,迁建市药品检验大楼、萧山区第四医院、余杭区第一人民医院、余杭区中医院、富阳市中医院、桐庐县第一人民医院、建德市第一人民医院。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通过政府加大投入,积极引进民资外资,整合资源、盘活存量,加快医疗卫生重点项目建设。
3.实施农村卫生标准化建设。启动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基础设施标准化建设,中心集镇卫生院业务用房面积达到1800平方米以上,其它乡镇卫生院建筑面积达到1000平方米以上,村卫生室建筑面积达到60-100平方米。按照满足广大群众基本医疗需求为标准,配备基本的医疗服务设施设备,市财政将给予适当奖励经费。按照“六位一体”的功能要求,配备医疗卫生服务人员。到2010年,全市19个中心镇的卫生院达到省级示范卫生院建设标准。
4.实施全民健康促进项目。启动实施全民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项目,结合文明城市、健康城市、生态城市创建工作,建立政府负责、部门合作、社会参与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机制,培养一支社会化、社区化、专业化的健康教育队伍,建设一批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阵地。大力开展全民健康知识普及活动,实施范围主要为农村(社区)、学校、家庭;对象主要为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内容主要是培育群众的健康理念,动员全民广泛参与健康教育健康促进活动,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到2010年,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分别达到85%和75%以上。
(七)实施“食品放心工程”战略,提高食品安全保障能力。
以确保食品安全为目标,逐步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较为完善的食品安全综合监督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全面完成食品安全监督责任网、现代流通网、群众监督网“三网”建设,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主要环节监管,食品安全稳定可控、持续改善。
1.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标准化生产、安全农产品认定认证、农产品检测监督等3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不断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全面完成食品生产企业产品标准排查,确保食品标准符合国家强制性要求,消除无标准生产。进一步完善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的“四位一体”市场监管体系,不断推进“三绿工程”建设,构建流通领域和畜禽屠宰加工行业食品安全保障体系。进一步探索和完善食品安全信用和信息化体系建设,规范信息发布制度,保障广大群众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加快食品安全建章立制和地方立法的步伐,建立政府负责、部门为主、各行业协会和社会共同参与的食品安全共管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