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做精一批特色医院。按照“错位发展、名特优精”的要求,建设一批定位明确、特色明显、技术精良、实力雄厚的特色医疗群。重点做精做强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传染病院、精神病院、妇幼保健院等特色医院,多渠道挖掘特色医院发展潜力,提高特定人群诊治服务的能力。发挥中医药优势,凸现中西医结合特色,提高中医药技术水平。
3.培育一批民营医院。按照区域医疗机构布局规划,积极引入社会、境外资本兴办医疗机构,形成多元投资主体办医新格局。通过政策扶持,鼓励在新区、远郊举办医疗机构,鼓励兴办上档次、上规模的医疗机构,鼓励兴办老年、护理、康复等为主要特色的医疗机构。民营医院要规范设置,依法执业,强化自律,诚信医疗,充分发挥体制优势,树立良好品牌,提供优质服务。卫生行政部门要按照准入标准,依法加强监管,选择一批具备一定规模的民营医院作为重点培育对象,通过管理、指导、培训等方式,使其成为自律意识强、服务质量优、深受群众欢迎的示范型民营医院。
4.打造一支名医队伍。建立名医培养机制,实行分类和分级培养,培养一批德技双馨的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名医。借鉴名中医评选办法,评选一批具有较高水平和区域影响力的名医。加强名医管理,建立和完善名医使用机制,充分发挥名医资源优势。健全名医引进机制,积极引进医学专家。
(五)实施“科教兴卫”战略,促进卫生可持续发展。
建立和完善卫生科技创新、卫生科教管理和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全面实施“科教兴卫”战略,力争我市卫生科技综合实力省内领先。
1.发展重点学科。建立分类管理、分级考评、扶优扶强、优胜劣汰的重点学科管理机制。加强重点学科创新能力建设,形成布局合理、优势明显的医学重点学科群。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传帮带作用,加大中青年医务人员和后备学科带头人培养力度。瞄准医学科技前沿,发挥重点学科的综合优势,强化专科特色,提高临床医疗技术水平。到2010年,全市达到国家级重点专科专病3个、省级医学重点专科专病15个、市级重点专科专病10个、扶持重点专科专病15个、培育重点专科专病20个。
2.加强科研攻关。制订中长期科研发展规划和重大项目计划,积极开展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充分利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资源优势,加强科技合作,开展重大科技项目的合作攻关。加大对科研成果奖励的力度,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创新成果推广应用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力争完成省部级科技计划项目30项以上,获省科技进步奖15项以上,省医药卫生、中医药等创新奖200项以上。加强药品监督抽样检验工作,提高药品抽检技术水平。
3.优化人才队伍。创新医学教育模式,大力发展继续教育。积极鼓励在职医务人员攻读博士、硕士,选送一批青年骨干到国内外医疗机构、高等院校学习深造。健全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提高在职人员业务素质,优化人才队伍结构。计划引进博士50名、硕士300名,40岁以下临床医师队伍中本科以上学历达到90%;35岁以下护理队伍中本科以上学历达到30%;40岁以下公共卫生队伍中专业人员本科以上学历达到90%;40岁以下管理干部队伍中本科以上学历达到90%。
4.加快信息化建设。实施“数字卫生”建设工程,形成网络畅通、标准统一、系统安全、应用便捷的卫生信息化体系,实现卫生政务电子化,医疗服务网络化,公共卫生管理数字化。力争卫生信息化指数和信息技术应用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乡镇(街道)以上卫生机构卫生信息化率达到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