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实施“城乡统筹”战略,加强基层卫生工作。
统筹城乡医疗资源,建立健全区县(市)、乡镇(街道)、村(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网络,让城乡居民“看得上病、看得起病、主动预防少生病”,提高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
1.医疗保障普及化。统筹农村居民医疗保障,进一步扩大医疗卫生保障的覆盖面,不断提高保障水平。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扩大覆盖面,农民参合率保持在95%以上;逐步提高筹资水平,到2010年人均筹资额不低于农民人均年纯收入的2%。结合“49100”帮扶工程,市级财政继续对乡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给予适当经费补助。转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作模式,实现由单纯医疗保障型向综合卫生服务型转变,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加人员2年1次免费体检制度。建立“小额报销、大病统筹、医疗救助、医保接轨”的农村基本医疗保障体系。鼓励商业保险公司积极参与补充医疗保险。
2.服务功能社区化。构建综合性医院、专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分工合理、配合密切、互为补充、双向转诊的杭州特色的新型医疗服务体系,扩大社区卫生服务的覆盖面,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坚持以公有制为主导,原则上每个建制乡镇(街道)应有1家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快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完善“六位一体”功能,满足广大群众的卫生保健需求。到2010年,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功能转换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比例达到80%,各区9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市级以上规范化要求,各县(市)8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市级以上规范化要求,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的医疗服务格局。
3.队伍建设专业化。依法加强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准入管理。强化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在职培训、考核与学历教育,优化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结构。研究制订政策措施,鼓励医学院校毕业生、二级以上医院退休医务人员到基层工作,鼓励农村医护人员安心在乡村卫生机构工作。市属医院新进医务人员在临床科室轮转1年后,必须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锻炼;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新进医务人员,必须先到市属综合性医院临床科室轮转培训。合理配备人才,预防保健、监督、妇幼人员和全科医生、社区护士比例适应服务需求。到2010年,全市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全部达到执业要求,全科医师、社区护士岗位培训率分别达到95%和90%。
4.管理体制一体化。改革农村卫生管理体制,将乡镇卫生院的人员、业务、经费等划归区、县(市)卫生行政部门按职责管理。村(社区)卫生室(卫生服务站)纳入乡镇(街道)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实行命名标识、业务管理、人员培训、业绩考核的“四统一”,逐步实现农村卫生管理一体化。乡镇卫生院、村(社区)卫生室(卫生服务站)药房管理全部达到规范化要求。开展卫生支农,市、县(市)级医疗机构实行“一帮一”对口支援,市、县(市)级医疗机构医生晋升职称必须在基层医疗机构累计工作1年以上。落实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社会保险福利待遇。完善基层卫生财政补偿机制,根据卫生服务机构数量和质量,通过以奖代拨的形式予以补偿。
(四)实施“强院名医”战略,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打造一批服务品牌好、专科门类全、医疗环境优、人员素质高、综合实力强,能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医疗服务群体。
1.做强一批综合性医院。科学规划公立医疗机构规模和数量,以存量调整和内涵发展为重点,集中力量办好代表区域医疗水平的现代化综合性医院。市级综合性医院及萧山区第一医院、余杭区第一医院全部达到三级医院标准,县(市)第一医院达到二级甲等医院以上标准,成为区域医疗中心。实施“名院名校”带动战略,鼓励与国内外名院名校建立合作关系,提高疑难杂症诊治的能力。积极探索医院集团化管理模式,以品牌、技术、管理等为纽带,做大做强一批综合性医疗机构。不断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积极支持名院名校远程医疗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