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
(二)适用法律、法规、规章错误的;
(三)违反法定程序的;
(四)超越或者滥用职权的;
(五)行使职权行为明显不当的;
(六)其他违法行使行政职权的行为。
第七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责任追究机关应当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一)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或裁定予以撤销或变更的行政案件;
(二)行政复议机关撤销、变更的行政案件;
(三)政府法制部门、上级行政执法机关通过行政执法检查、重大行政处罚决定备案审查发现并责令撤销或变更的行政案件;
(四)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投诉、检举和控告等途径发现并责令撤销或变更的行政案件;
(五)已经或者应当给予行政管理相对人行政赔偿的行政案件;
(六)其他被依法确认的行政执法错案。
第三章 责任划分
第八条 行政执法人员独立行使职权造成的错案,由行使职权的行政执法人员承担责任;两人以上共同行使职权造成的错案,由主办人员承担主要责任;不能区分主从的,共同承担责任。
第九条 经审核、批准作出的行政执法行为违法或不当的,审核人、批准人承担主要责任,直接办案人员承担次要责任。
因行政执法人员隐瞒事实真相或故意误导等原因致使审核、批准人员失误的,直接办案人员承担主要责任,审核人、批准人承担次要责任;审核、批准人员改变行政执法人员正确意见造成错案的,由审核、批准人员承担责任。
第十条 经行政机关负责人集体讨论决定作出的行政执法行为违法或不当的,行政首长承担主要责任,直接办案人员提出错误处理意见的,承担次要责任。
第十一条 行政复议机关撤销或者变更原正确的具体行政行为造成错案的,由复议机关及有关人员承担责任。
第四章 责任追究
第十二条 发生行政执法错案,行政执法机关应当自发现错案之日起10日内向本级人民政府法制部门报告,并同时向上级行政主管部门报告;下级人民政府发生行政执法错案,应当自发现错案之日起10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法制部门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