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提升办学条件。
--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根据总体目标,制订学校标准化建设计划,并逐步推进。2007年,全面完成省定农村教育“四项工程”提出的食宿改造任务。按省定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的要求,抓紧实施农村薄弱学校改造计划,逐步提高我市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标准化率。
--加快信息化建设。中小学教育装备达到《浙江省中小学现代教育装备标准》,乡中心小学以上学校计算机网络系统、闭路电视系统、校园广播系统和通讯四大系统达到省定标准;乡完全小学以上学校建有计算机教室,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乡中心小学以上学校教师实现“师师通”;学校教育教学和教育行政管理实现信息化。加强各级教育网站建设,形成城乡共享、互动、高速、安全的教育信息网络。
--推行小班化教育。积极创造条件,并利用农村学校生源减少的有利时机,推进实施农村小班教育,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创造基础条件。
(三)提升管理水平。
--加强学校制度建设。按照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的学校管理要求,坚持依法治校和依法治教,制订并实施农村学校班子建设标准、制度建设标准和管理行为标准,强化管理措施,提升管理水平。
--加强校长队伍建设。积极实施“名校长”工程,继续开展校长轮训、挂职锻炼、定期交流等工作,制订校级领导听课制度和参与学科教研活动制度,提高校长履职能力和管理水平。建立城市学校中青年校级领导到农村学校服务制度。
--建立城乡学校紧密型结对交流机制。进一步发挥城市学校、示范性学校师资资源优势,采取短期服务、上挂培养、双向互派、教研互动以及紧缺学科教师流动教学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形成结对学校利益共同体,深化与农村薄弱学校“结对”活动,提高支教成效。继续实行城市中小学教师评聘高级教师职务到农村学校服务制度。制订奖励办法,倡导和鼓励城市优秀青年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探索建立区域内同类学校教师流动长效机制和结对学校“捆绑式”评价考核办法。
--推进和谐校园建设。进一步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和学校人文环境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学校发展为主题,以队伍建设为保障,以文明创建为综合性工作抓手,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建设人文校园、书香校园、文明校园、平安校园,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营造协调的外部氛围,促进学生、教职工、学校及所在社区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平安校园”建设率达到100%。
第 [1] [2] [3] [4] 页 共[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