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批转州农工办州气象局州电信分公司《凉山州信息化新农村示范工程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凉府办函〔2007〕86号 二〇〇七年五月十三日)
西昌、德昌、越西县市人民政府,州级相关部门:
州农工办、州气象局、州电信分公司制定的《凉山州信息化新农村示范工程建设实施方案》已经州政府同意,现批转你们,请各地、各相关部门本着坚持群众自愿、不增加群众负担的原则,认真组织实施。
凉山州信息化新农村示范工程建设实施方案
(凉山州农工办、凉山州气象局、凉山州电信分公司)
为贯彻落实2007年中央、省委两个一号文件和州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扎实推进我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中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和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强化面向农村的广播电视、电信等信息服务,重点抓好‘金农’工程和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工程”的要求,把农村信息化建设同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起规划,同步建设。现结合我州实际,提出以下实施方案。
一、信息化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一)信息化新农村建设能推动农村“生产发展”。首先,信息技术能发挥先导作用,使农民通过对市场信息的广泛了解,围绕市场进行种植和养殖,提高了生产的主动性,减少了盲目生产,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为稳定均衡生产提供了保障。其次,信息技术能指导农业生产的整个过程,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第三,信息技术能促进农产品销售和招商引资,有利于促进农产品的流通,使农民得到更多实惠,增产又增收。
(二)信息化新农村建设能推动农村“生活宽裕”。信息技术在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从物质建设方面来说,一方面,一部分农民因为抓住市场信息、科技信息而先富起来,成为信息致富的榜样;另一方面,信息的广泛入户使农民获得了跨地区的就业信息,许多农村富余劳动力有了更多的外出就业机会,增加了致富的途径。从精神文明方面而言,通过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把各种先进文化传播到基层,丰富广大农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能够加快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更加合理高效地整合和应用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社保等资源,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通过互联网建设农村疾病防控信息系统,能够极大地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