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金永高等级公路、永民公路、金民公路和河清公路等项目的改造与建设。进一步抓好县乡公路、通村公路建设,完善路网结构,增大公路密度,提高通达深度,增强通行能力,形成以市区为中心,辐射周边、连接乡村、东西贯通、南北相连、布局合理、高速运行的公路交通网络。配合红沙岗煤田的开发,积极支持建设铁路运输专线。加强金昌支线机场前期工作,加快项目建设步伐。进一步完善铁路、公路客货运输站场设施,逐步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货运站场网络。
三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按照“南护水源、北治风沙、中建绿洲”的思路和“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荒则荒”的原则,加大对重点生态区域保护和建设力度,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实施治理与项目建设相配套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加强与国家和省上的衔接,重点实施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工程;继续抓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三北”四期、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防风治沙为主的生态工程建设;营造绿色生态屏障,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推动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四是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强城市道路、污水处理、集中供热、园林绿化和环卫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文化中心、金水湖、龙泉景观等项目建设,不断完善城市综合功能。抓好城市住宅小区的建设与改造,拓宽居民的休闲娱乐和文化体育活动空间,加大旧城区和城市沿街道路两侧建筑物改造,优化人居环境。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和高效能经营城市,提升城市形象,提高城市品位,努力把我市建成中国西部殷实敦厚、安逸舒适、文明祥和、幽雅美丽、生产生活环境良好的现代化工业戈壁园林城市。“十一五”末,城市规划体系不断健全完善,其中详细规划覆盖率达到90%以上,城市空间布局和城市功能结构更趋合理;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5%,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以上。
第四篇 科技、教育和人才
第一章 科技
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要立足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推进科技进步,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和人才队伍建设,为加快发展提供更好的技术动力和智力支持。
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围绕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注重技术引进消化,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努力构筑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拓宽科技融资渠道,增加科技投入,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进一步密切与国内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加强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健全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大力普及和推广农村先进适用技术,培育发展技术市场,提高科技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加强不同层次科技人员的培训和人才培养。健全完善科普组织,壮大科普队伍,大力普及科学知识和实用技术,提高人民科学文化素质。
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重点在有色金属新材料、化工、农业产业化等领域的关键技术上实现突破,努力探索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新工艺、新方法,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步伐。加快有色金属功能材料、复合材料、结构材料等新材料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发展与终端产品市场需求相结合的新材料产业。发展精细化工,开发非金属新材料,延伸产业链。
第二章 教育
加快发展教育事业。加快发展教育事业。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巩固提高“两基”成果,提高义务教育的水平和层次。加快发展优质高中教育,扩大高中教育办学规模,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度重视职业技能培训,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切实提高办学质量,努力拓宽就业门路。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办学,促进各类、各级教育协调发展。做好企业办学校的移交和衔接工作,切实保证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调整中小学布局,整合优化区域教育资源,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政策,完善对贫困家庭学生的救助制度。建立和完善覆盖全市的多层次教育培训网络,构建以学校、机关、企业、社区为主体,全民参与的网络化、社会化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学习型社会。
第三章 人才
积极推进人才队伍建设。紧紧抓住培养、吸引、使用、留住四个环节,营造人才脱颖而出和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加大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力度,着力建设好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和紧缺急需人才、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着力培养学科带头人,积极吸引高层次人才,进一步做好人才储备工作。到2010年,全市人才资源总量由“十五”末的6.5万人增加到8万人。
注重在实践中锻炼和培养人才。继续实施“5218”创新人才开发计划。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实行多种形式的引技引智,鼓励人才柔性流动。在政治上关心、政策上优惠、工作上支持、生活上保障、文化上包容,用事业造就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用待遇留住人才,为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第五篇 人口、资源和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