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坚持“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加快发展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农民经纪人等各类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大力培育农产品营销主体。不断完善农业产业化运行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努力提高特色农产品的市场化、规模化程度。进一步完善农经网建设,增强“家家e”信息服务功能,提高为农业和农村服务的水平。
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要针对农村基础设施条件落后的问题,加大各类支农资金的整合力度,以农村道路建设为重点,继续推进农村“六小”工程、“小水电代燃料” 工程、“生态家园”富民计划和农村教育、卫生以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方面的建设,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到“十一五”末,全面实现村村通电话、通油路、通广播电视,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达到90%。按照低水平、广覆盖的原则,加快建立以大病统筹、养老、教育救助和法律援助等为主的新型农村社会救助体系,有效解决农村上学难、看病难以及困难群体的生产生活问题。搞好村镇规划和建设,整治村容村貌,树立文明新风,提高农村文明程度。大力发展重点小城镇,培育小城镇经济,不断完善小城镇功能。力争“十一五”末城镇化水平达到60%。
第三节 服务业
坚持把服务业作为结构调整的重点和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把现代物流业、旅游业培育成新兴产业,不断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积极采用新的服务方式和现代管理模式,改造和提升传统服务业。商贸流通业,要继续发展超市、连锁经营、营销代理、专卖、配送等新型业态,形成以购物商场为骨干、超市、专卖、便民店等相配套的多层次、多样化的商贸流通格局。发展多层次的餐饮服务业和社区服务业,以适应居民生活发展的新需求。发展各种形式的便民、利民服务,建立社会福利与社会互助相结合的社区服务网络。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在大力发展信息、金融、保险、咨询、法律、社区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同时,要充分发挥河西堡交通便利、仓储条件优越、物流集散快的优势,加快建设金昌物流中心,努力建成河西地区重要的现代物流配送中心,形成物畅其流、快捷准时、经济合理、用户满意的社会化、专业化现代物流服务体系。
积极发展特色旅游业。在修改完善旅游总体规划的基础上,重点做好区域性规划和重点景区的详细规划,将金昌富有特色的旅游资源融入全省旅游规划之中。重点依托工业矿山、雪山草原、大漠戈壁等旅游资源,积极发展工矿、生态等特色旅游,努力将旅游业建设成为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
第四节 非公有制经济
非公有制经济是调整经济结构、增强经济活力、促进社会就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推动力量。紧紧抓住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有利时机,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十一五”期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保持两位数增长。
进一步拓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空间。积极引导非公有资本进入主导产业链条,加快发展围绕大企业尤其是有色金属产业配套延伸的加工制造业;积极引导非公有资本投资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农业服务业;积极引导非公有资本投资第三产业,发展传统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积极引导非公有资本投资交通、电力等基础产业;积极引导非公有资本投资高新技术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培育产业发展;积极引导非公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促进国有经济的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扶持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
进一步优化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环境。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方针,加大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扶持,切实有效地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放宽市场准入条件,落实国民待遇。努力消除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种体制性、机制性障碍,全方位营造宽松环境,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加快面向非公有制经济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创建金融安全区,建立健全非公有制企业授信制度,构建企业和信贷相互依存、互为发展的新型银企关系。规范发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立健全信用互助担保专业化体系和财政扶持机制,发展企业孵化器。强化服务功能,建立完善行业协会、商会等非公有制经济自律组织,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技术、管理、信息、营销、法律、会计、策划等服务。推动非公有制企业文化建设,树立重视人的社会价值、尊重人的独立人格、体现诚信经营的文化观念和企业形象。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引进和使用先进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不断提高企业自我发展和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
第五节 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缓解水资源瓶颈约束。抓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改造、水库除险加固、人畜安全饮水、水土保持等水利工程建设。加快引大济西跨流域调水工程、西金干渠工程等前期工作。以县(区)为单位,认真做好农田水利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加强水务一体化管理,逐步建立和完善工业、农业、城乡生活全方位节水新机制,建立节水型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