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金昌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金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做大做强优势支柱产业。瞄准国内领先、世界先进水平,以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为主,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继续抓好有色金属、化工、能源三大支柱产业发展,不断增强企业竞争力。做强有色金属产业。积极支持金川集团公司把镍铜钴等有色金属产品做强,加快矿产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实施矿山改扩建、选矿扩能、镍熔炼、精炼系统节能降耗和新材料产品的开发等重大新建和技术改造项目建设,壮大主业规模,增强竞争力。到2010年,有色金属年生产能力达到55万吨。做大无机化工产业。加强与国内外化工产业相关的科研院所、企业的合作,重点围绕两酸两碱,以无机化工为主要方向,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不断延伸产业链,把化工产业规模做大。重点实施24万吨磷二铵、50万吨磷复肥、10万吨硫酸钾以及聚氯乙稀、红矾钠及氟化工系列等项目建设。到2010年,化工产品年生产能力达到500万吨。拓展能源产业。积极发展火电、水电,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生物能和天然气等清洁资源,重点建设热电联产、2×300MW发电机组改扩建、风力发电、小水电开发等项目,实现能源建设与我市相关产业的联产共赢。
  加快发展配套产业。按照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谋划配套产业的发展。利用区域和企业间的各种资源,大力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鼓励支持金川集团公司、金化集团等大企业生产需要的配套原材料项目建设。改造提升水泥等传统建材产品,加快发展保温材料、防水材料、墙体材料等新型建材。利用国内外先进技术,大力发展机械加工业,到“十一五”末,以矿山井下无轨设备、冶炼炉窑设备、选矿设备制造等为主导产品的机械制造业规模进一步扩大,机械产品工艺总量达到2万吨。进一步改造提升金属压延加工业。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
  大力培育接续产业。抓住资源开采的鼎盛期和经济发展的兴盛期,以金昌(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化基地为平台,聚集新材料项目,加快金属粉体材料、金属板带材、高纯金属以及化工衍生产品开发及产业化进程,延长产业链,积极向终端产品延伸,推动基地建设,促进工业经济由资源导向型向市场导向型转变。同时,要抓好金昌经济技术开发区、河西堡工业区、永昌工业示范区的规划与建设,按照发展特色和方向定位,合理规划布局,做好项目入区,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加强地企合作。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努力改善人居环境;要为企业的发展与改革、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和生产经营创造条件;要做好水、电、土地征用等方面的支持和保障工作,在全社会形成服务企业、支持企业发展的良好氛围。企业要进一步加大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要在城市建设、农村教育、卫生、劳动力培训和产业发展等方面给予资金和技术支持,努力做到优势互补,共建共荣,共同发展。

第二节 农业和农村经济



  按照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着力改善农业和农村发展条件,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注重以工补农,建立和完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机制,促进农业与工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和谐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一特两化”。坚持用工业化的理念经营农业,围绕特色农业发展,着力推进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区域化布局、市场化管理。不断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大力发展优质、高效、节水型生态农业,突出发展啤酒大麦、优质肉羊以及优质饲草等特色产业,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发展无公害蔬菜、瓜果、花卉等“阳光农业”。积极培育制种、食用菌等后续产业。以主导型龙头加工企业为基础,实施品牌战略,扩大技术联合,创新经营体制,重点扶持发展啤酒麦芽、优质肉羊、优质面粉以及无公害蔬菜、食用菌等优势主导加工业, “十一五”末,啤酒麦芽加工能力稳定在25万吨左右,肉羊饲养量达到200万只,加工能力达到50万只,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全面实施无害化生产,着力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和标准化生产示范体系、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建设,大力开展“标准对接”和“标准入户”工程,切实加强农产品生产标准化建设。进一步加大科技兴农力度,加强与农业科研院所的技术合作,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大力推广农村先进适用技术,不断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继续坚定不移地培训农民、输转农民。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不断拓展外部增收空间。切实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提高农民、减少农民、富裕农民的一项战略性任务来抓。坚持县区牵头、乡镇负责、集中培训,走“先培训后输转,以培训促输转”的路子,逐步建立和完善对农村劳动力的长效培训、输转机制。有效整合各级各类培训资源,根据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多渠道、多形式地加大对农民的农业科技与非农技能培训,重点抓好乡村干部、存量农民、增量农民三个层次的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就业和创业技能,实现劳务输转由体力型向专业型、技术型转变。进一步加强信息服务,充分发挥各驻外机构的作用,广泛开展劳务协作,多渠道培育发展劳务输转基地,提高劳务输转的有序性和组织化程度;积极推行劳动预备制度,提高新生劳动力就业技能。“十一五”期间,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45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14亿元以上。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