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昌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金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永昌县、金川区人民政府,市直各部门单位,中央、省属在金各单位:
《金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已经2006年3月10日金昌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OO六年四月十日
金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2006年3月10日金昌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通过)
序言
《金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重要规划,也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第一个五年规划。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十一五”规划,对于进一步推进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率先在全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金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根据中央、省上有关精神和《中共金昌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及金昌市人民政府《关于金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安排意见》的有关要求制定的。《纲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突出金昌特色,贯穿加快发展和科学发展的理念,具有战略性和前瞻性,是指导“十一五”期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第一篇 回顾与展望
第一章 “十五”回顾
“十五”以来,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省委“两个高举、一个加强”和“两抓两放”的战略部署,抢抓机遇、真抓实干,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提前实现,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十五”末,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15.87亿元,是“十五”计划的2.15倍,年均增长15.4%,是“九五”末的3.15倍。其中,第一产业增长6.3%,第二产业增长17.6%,第三产业增长14.37%。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4950元,是“十五”计划的2.3倍,年均增长14.8%,是“九五”末的3.05倍。
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为6.1∶77.2∶16.7。
大口径财政收入达到18.71亿元,年均增长22.48%,是“九五”末的2.8倍。
地方财政收入达到4.29亿元,占“十五”计划的139%,年均增长14.34 %,是“九五”末的2倍。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26.4亿元,占“十五”计划的158%,年均增长29.43%,是“九五”的3.04倍。
产业竞争能力不断提高。实施农业 “一特两化”,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实现农业增加值7.1亿元,是“九五”末的1.4倍,年均增长6.32%。粮食总产量达到27.9万吨,是“九五”末的1.4倍。优势特色农产品和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建设步伐加快,啤酒大麦、优质肉羊、无公害蔬菜等特色农产品加工能力分别达到22万吨、30万只和1500吨,其中啤酒麦芽产量约占国内生产总量的15%。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支柱产业进一步壮大。不断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镍铜钴系统节能降耗改造、30万吨干法水泥、18万吨磷二铵扩能等一批重点项目相继建成投产,使工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82.83亿元,年均增长18.1%,是“九五”末的3.9倍,占GDP的比重由“九五”末的52.2%提高到71.4%;销售收入达到241亿元,利税达到38.8亿元,年均分别增长32.86%和42.4%,是“九五”末的4.14倍和5.85倍。金川集团公司已成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大型有色企业集团,镍都实业公司、金化集团、甘电投永昌发电公司、河西堡铁厂、金泥集团步入2004年度甘肃工业100强企业。启动了金昌(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建设。第三产业稳步提高,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建成了天水路商业步行街、金戈购物广场等项目。金融、保险、咨询、通讯、房地产、社区服务等新兴服务业日趋活跃。“十五”末,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9.3亿元,年均增长14.37%,是“九五”末的2.38倍。
城市服务功能明显提升。完成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任务,组织修编了城市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城市规划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在加大整合力度的基础上,实行了规划权上收、管理权下放。五年城市建设投资累计完成5.96亿元,是“九五”时期的3.4倍。高标准实施了城区改造和街景、居民小区配套建设,推行拆墙透绿,建成了市人民文化广场、长泰花园以及一批城市基础设施和富有人性化色彩的城市街景,使城市人居环境大为改观。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20%,城市人均绿地面积达到4.9平方米。
西部开发进程不断加快。以项目造优势,以项目促发展,加快水利、交通、城市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项目建设,建设了引硫济金、城市集中供热、垃圾处理、城市供水管网、城乡电网改造、GZ45永昌段高速公路、金雅公路、金武公路、人畜饮水、水库除险加固、退耕还林、市区北部绿色长廊等一批重点项目,基础设施条件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