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加大发展蔬菜产业的科技含量。建立以优良品种为主的种苗繁殖体系。积极选育、引进、推广高产优质、抗病虫的蔬菜新品种。2007年,各县(市、区)引进推广新品种3个以上,专业村新品种推广率要达到60%以上,科技示范村推广率要达到100%。建立以茄果类蔬菜种苗繁殖为主的种苗繁殖基地,尽快改变种苗由外调入的局面。通川区、达县建立现代化的种苗基地面积要分别达到20亩以上;其余县(市)根据实际需要建立种苗基地面积5亩-10亩。建立以标准化栽培技术为主的配套技术体系。在大力推广应用现行蔬菜适用技术的同时,引进国内外高、优新技术及新材料。年内由市上牵头,力争完成3个以上主要蔬菜品种栽培标准的研制。各县(市、区)引进推广新技术、新材料2项以上。建立以专业技术队伍为主的技术推广体系。通过自培、送培、招聘、引进等形式充实全市蔬菜技术推广队伍,有条件的专业村要配备一名农民技术员。蔬菜业务技术推广部门要搞好样板示范,积极培育蔬菜种植科技示范大户。2007年,市级开展专题培训100人次以上,各县(市、区)组织两次以上的蔬菜专题培训,培训人次分别达到200人次以上。通川区、达县、大竹县、开江县新建500亩以上的科技示范村2-3个,渠县、宣汉县、万源市新建300亩以上的科技示范村1-2个。
(三)加大蔬菜市场营销力度。研究开发生产适销对路的品牌产品。各县(市、区)要根据专业蔬菜基地的资源特色和优势,打造蔬菜产品品牌。2007年,通川区、达县、大竹县、开江县进行产地注册2个以上,渠县、宣汉县、万源市进行产地注册1个以上。加速市场建设和培育。进一步扶持发展达州市塔坨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增强其辐射带动作用。各县(市)结合实际搞好蔬菜批发市场、菜农直销市场、产地批发市场的培育和建设,力争全市外销蔬菜达20万吨以上。抓好协会组织规范化发展。组建达州市蔬菜营销协会。通川区、达县、大竹县、开江县新建村级协会或专业合作社3个以上,渠县、宣汉县、万源市新建村级协会或专业合作社2个以上。四是完善蔬菜市场信息平台。市和各县(市、区)覆盖宽泛、资源共享、对接紧密的蔬菜市场信息平台,以信息引导蔬菜生产,以市场引领蔬菜产业的发展。
(四)加大蔬菜产品的加工开发力度。推行大企业带动,大基地促动,大产业联动的经营模式,加大蔬菜加工企业的培育力度。通川区、达县、开江县各培育发展年产10万吨蔬菜产品的加工龙头企业一家。在加大蔬菜产品加工及蔬菜保鲜、脱水、腌制等技术研究开发的同时,进一步加速产品品牌开发,重点通过增强龙头企业的自主开发能力,鼓励帮助龙头企业加快新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形成一个龙头企业创建一个知名品牌,带动一项产业健康发展的格局,切实解决蔬菜产业发展的瓶颈制约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