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围绕提升产业集群,营造区域创新环境
主要从以下方面着力:一是提高区域经济的组织化程度。扶持龙头企业,整合中小企业群,完善区域性的产业分工协作体系。二是完善产业链。以产业联系为纽带,将企业紧紧地连接在一起,形成稳定的产业集群。按照产业链的形成规律,更好地推动主导产业及相关产业集聚发展,创造产业配套的综合优势。三是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建立技术服务中心和产品检验、检测中心等技术支撑平台,完善物流、会展、信息、担保、培训等中介服务机构,为产业集群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效服务。坚持办好温州国际轻工产品博览会和各种专业性、特色性工业产品展示会。推动商品交易市场组织创新和营销创新。四是结合产业集群发展,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改造温州商贸城、瑞安商城等重点商品市场。五是形成创新和学习的良好商业环境。加强行业自律,培育创业文化,发展学习型组织。
2.积极开展“两个创建”活动,促进产业集群提升
一是着力创建区域品牌。在发展企业品牌的基础上,开展创建区域品牌的集体行动。构建品牌战略联盟,形成以专业化分工协作为纽带的品牌群体,充分发挥“温州制造”的区域品牌效应。
二是创建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进一步推动特色产业集聚发展,优化空间布局和产业链、供应链,培育更具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壮大“国字号”产业基地。
(四)着力打造总部经济
规划建设总部经济区,发展区域性总部经济,将温州打造成东南沿海重要的大企业总部汇聚地,形成推进工业产业升级的企业中心和高素质要素的集聚高地。研究制订发展总部经济的规划和配套政策措施,实行统一规划和市场化运作。将鹿城区建成总部经济的核心区,将龙湾区和瓯海区建成总部经济的重要发展区,在乐清市和瑞安市形成特色优势产业的总部经济区。
按照“商机留人、政策留人、环境留人、感情留人”的要求,千方百计吸引国内外大企业在温州落户。一是留住一批,即努力留住本地上规模、上档次的大企业特别是产业龙头企业的总部。二是唤回一批,即努力召唤在外拓展的温州大企业和温州籍人的大企业反哺温州。三是招来一批,即努力招引国内大企业和国际知名企业来温州设立区域性总部、职能型总部。突出吸引大企业的研发中心、采购中心、销售中心、投资中心和高端生产基地,将工业产业的高端部分扎根在温州、成长在温州。
五、工业产业升级的战略方向:优化工业经济布局
按照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总体部署,围绕工业产业升级的战略目标,进行科学合理的工业经济布局。
(一)工业经济布局框架
根据《温台沿海产业带发展规划》、《温州市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规划纲要》和《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温州市产业布局规划(2003-2015年)》、《温州市工业产业布局导向规划》的规定,在“以带为主、以块为辅、带块结合”的产业空间布局总体框架下,进一步落实工业经济的区域布局。
1.重点构筑沿海工业产业带
在形成以海域为基本面的蓝色产业带、以沿海平原为基本面的金色产业带、以西部山区为基本面的绿色产业带的全市产业布局大架构下,以金色产业带为主体,构筑从北往南、贯穿市域的沿海工业产业带。即以沿海交通干线为主轴,以中心城市经济圈为主要依托,以集聚发展为有效途径,建成一条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产业密集分布、辐射海域和山区的浙南工业走廊。
战略目标是:最大程度地发挥沿海工业产业带的集聚效应,将其建设成为温州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核心区,临港工业的主要成长区,温台沿海产业带的金南翼。
(1)重点形成“一核两翼四大产业区”的区域产业布局。
--“一核”:
进一步形成依托温州中心城市的工业发展核。以具有特色优势、工贸结合的都市型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外向型产业为发展重点;巩固“中国鞋都”、品牌服装等产业发展高地;以石化产业为重点,积极发展临港工业;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发挥对全市工业的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
--“两翼”:
“北翼”是进一步发展北部乐清工业中心。重点加强全国最大的电工电器制造中心建设,发展一批特色鲜明的加工产业集群;培育以船舶、石化等为主的临港工业和海洋产业;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南翼”是进一步扩展南部瑞安工业中心。以汽车摩托车零部件、机械电子、高分子合成材料及其制品为主导产业,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打造一批国内重要的产业基地。
--“四大工业产业区”:
一是乐清片工业产业区。在瓯江北岸,北至虹桥、南至黄华-七里沿江、西由大桥北入口延伸到永嘉乌牛、东至滨海地带的区域,以柳市、翁垟、乐成和虹桥为中心,建设乐清片工业产业区。进一步发展电工电器、电子信息、仪器仪表、建工钻头等产业及相关配套产业,重点加强全国最大的电工电器制造中心建设,发展一批特色鲜明的加工产业集群;在乐清湾临港产业基地和七里临港产业基地,重点发展船舶及配套工业、电力工业等临港产业。
二是滨海片工业产业区。在瓯江南岸及瓯江口,北至浅滩工程北导堤、南至大典下、西至沙城-鲍田-大典下一带、东至沿海围垦区的区域,以滨海新区和灵昆岛-温州浅滩工程造地地区为中心,建设滨海片工业产业区。进一步发展汽车摩托车零部件、水暖洁具、包装印刷、模具、文具等产业及相关配套产业,打造一批国内重要的产业基地;培育发展高技术产业,积极发展成长性高的新兴产业,拟建大型不锈钢管材项目。
三是飞云片工业产业区。在飞云江下游两岸,飞云江三桥以东南北两岸及宋桥以南、瑶山以东的区域,以安阳和飞云为中心,建设飞云江片工业产业区。进一步发展汽车摩托车零部件、机械电子、高分子合成材料及其制品,以及服装、鞋类、五金工具等产业及相关配套产业;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四是鳌江片工业产业区。以建设温州南部重要经济增长极,实现“温州南部工业崛起”为目标,在鳌江流域,平阳黑牛湾围垦区以南、苍南金乡以北(不含金乡水网地带)、龙金大道沿线及以东至滨海的区域,以龙港和鳌江为中心,建设鳌江片工业产业区。进一步发展印刷包装、印刷机械、建筑机械、塑料机械、塑料制品、家具、商务礼品、不锈钢板材及制品、制革、精细化工等产业;积极发展海洋新兴产业和引进台商投资产业。重点在苍南芦蒲建设以精细化工为重点的临港产业基地。
(2)在沿海工业产业带中规划好石化和造船工业布局。
--石化工业布局
在大、小门岛区域规划建设石油化工产业基地,规划总面积9.38平方公里。其中,近期规划区:位于小门岛北侧中部区域,规划面积1.56平方公里,建设期限至2008年,以发展化工新原材料、有机原料和精细化工为主。中远期规划区:位于大门岛东北侧、北侧区域,规划面积7.82平方公里,建设期限至2015年,以发展大型石油化工的生产装置及其下游产品深加工等为主。(注:温州市石化产业发展规划正在调整中)
--造船工业布局
主要是安排好五个修造船基地:一是七里、黄华;二是磐石;三是南岳;四是白码咀头;五是在洞头半岛、苍南,规划建设游艇工业功能区。
2.合理布局内陆及部分海岛特色工业产业块
根据地理资源条件、基础设施、产业基础、生态环境、现行城市(镇)发展总体规划,在内陆平原山区和海岛的部分区域适当分布特色工业产业。主要是分布15个特色工业产业功能块。主要发展制鞋和服装、服装辅料、剃须刀、打火机、制锁、皮革、箱包、眼镜、教育仪器、玩具、农产品深加工、水产品深加工等产业及其他相关产业。在适度、适当、适宜进行产业布局的基础上,推进欠发达地区工业化,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