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是新世纪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和市场竞争的制高点。紧跟现代科技发展的大趋势,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积极承接国际现代产业转移,着力引进高新技术和先进要素。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战略产业,形成工业发展的新优势。
把改造传统产业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结合起来,相互促进并推动技术渗透和产业融合,加快工业产业升级步伐。把存量优化与增量调整结合起来,把激发内在动力与借助外在推力结合起来,把“腾笼换鸟”与“筑巢引凤”结合起来,着力形成现代工业产业发展新格局。
二、工业产业升级的战略方向:优化工业产业结构
把工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作为实现工业产业升级目标的中心任务,大力推进。全面落实《温州市当前优先发展的重点行业重点产品指导性目录》和《温州市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的目录》,加强产业政策引导。
着重抓好四大工程建设:
(一)装备工业振兴工程
装备工业是制造业的核心部分,是体现制造业发展水准的主要标志。抓住国家振兴装备工业的有利时机,有重点地培育电工电器、汽车摩托车配套零部件、通用设备、专用设备四大特色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使之成长为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重要支撑。坚持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着力提高研发设计、核心元器件配套、加工制造和系统集成的整体水平。
1.支柱类产业
--电工电器制造业
全力建设国内一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电工电器制造中心。到“十一五”期末,再创中国名牌5个以上,争创国际品牌2-3个;行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以上;75%的产品质量达到国际21世纪初的水平,其中10%为当时水平;产品标准全部达到国际水平,并接近国外同类先进企业;产品外向度在30%以上;发展一批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以上的大企业。
积极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提高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在电工电器产品上的应用水平,重点开发节能、静音、传感等关键技术,研制高性能、高可靠性和可通讯电器,实现电器产品模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重点发展智能、节能、环保、多功能的低压电器、中高压电器与电器成套设备等,在输变配电器和工业控制电器领域形成产品优势;着力发展对行业有较强带动作用的缺门短线产品和高附加值、大出口量的产品。加强与电器跨国公司的合作,利用其先进技术和市场网络发展企业;推进行业重组,提高生产集中度,增强整体竞争优势,构建产业集聚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功能配套完善、专业化协作水平高的电工电器产业集群。
--汽车摩托车零部件制造业
“十一五”期间,加快实现主导产品向中、高档发展。力争经过十年努力,在关键汽车摩托车配套零部件领域要逐步形成系统开发能力,在一般汽车摩托车配套零部件领域要形成先进的产品开发和制造能力,努力进入国际汽车摩托车配套零部件采购体系,建成国内汽车摩托车配套零部件的重要生产基地,国际整车加工零部件的重要出口基地。
汽车摩托车配套零部件生产企业要适应国际产业发展趋势,积极参与主机厂的产品开发工作,着力开发制造代表汽车摩托车工业技术发展趋势的关键零部件,开发制造有可能形成出口优势的零部件,开发具有当代先进水平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部件总成。重点发展电传动产品,电子控制传动产品,电子控制空气悬挂EPS,EBC电子“触觉”制动系统产品,电子控制动力转向装置,线控系统产品。在巩固维修市场产品的同时,发展与主机配套;在巩固载重车、客车、微型车和普通摩托车配套的同时,发展与轿车和高档摩托车配套;在拓展国内市场配套的同时,发展与国外市场配套。积极与国际知名零部件厂商建立技术引进和合资合作关系,提高系统配套和模块化供货能力。争取形成特种汽车整车生产能力。
2.成长类产业
(1)专用设备
--专用机械装备制造业
到“十一五”期末,行业研发投入强度在3%以上;力争建成全省重要的机械装备制造基地。着力采用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先进制造工艺技术和系统管理技术,推进生产过程精密化、智能化、自动化,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可靠性和整机寿命。重点发展制鞋机械、服装机械、包装印刷机械、塑编机械、食品机械、制药机械、建筑机械、船用设备、环保专用设备等。
--金融机具业
积极适应金融信息化发展产业。围绕自助银行升级所需开发产品,重点发展纸币清分机、硬币处理设备、卡类制造、自动取款机、自动存款机、外货币兑换机和夜间金库等。
(2)通用设备
--泵阀业
鼓励企业强强联合、中外合作,加快提升核心竞争力。到“十一五”期末,中国名牌或中国驰名商标达到5个。经过十年努力,实现泵阀业规模化、集约化、科技化发展,建成国内重要的泵阀制造基地。推动产品向大型化、高速化、高可靠性、长寿命和机电仪一体化发展。大力发展高附加值产品,着力研制特种新产品。重点开发技术含量较高、特殊用途、特殊材质的特种泵和无泄漏密封泵;致力开发大口径高压调节阀;发展新材料、新领域应用阀门,耐腐蚀和耐磨损阀门,电子控制阀门。
--模具业
以满足本地支柱产业发展需要为重点,提供优质的基础件产品。大力发展中小型的精密、复杂、长寿命模具,着力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模具。走工艺专业化道路,提高模具标准件使用覆盖率。
(二)临港工业构建工程
充分利用温州具有海岸线资源和深水良港的优势,努力发展临港工业,在“十一五”期间取得较大突破,支持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支撑构筑海洋经济强市。
按照“大港口,大产业,大项目”的要求,以大小门岛、状元岙港区、乐清湾港区、苍南芦浦四大临港产业基地为重点,把飞云江港区、鳌江-宋埠作为临港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启动实施临港产业基地建设,构筑起以石化产业为主导,船舶工业、能源工业、不锈钢产业等竞相发展的临港产业体系。
到2010年,临港工业发展成温州新的支柱产业;建成若干个具有较大规模和发展特色的临港工业区,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形成浙东南临港产业群。到2015年,将温州建成泛长江三角洲南翼重要的临港工业基地。以此使海洋真正成为重要的资源接替地和经济发展的战略支撑点,使内生性较强的陆地经济向更加开放的海洋经济拓展。
1.船舶工业
到“十一五”期末,培育若干龙头企业,建造若干较大型船台,形成较完善的船舶工业发展框架。到2015年,建成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船舶工业基地、船用配套产品基地、游艇制造业基地、船舶与船用商品交易中心市场。
--修造船业及配套业
抓住国际船舶工业结构调整的机遇,充分利用港口资源丰富、建厂条件较好的区位优势,大力吸引民资和外资,精心规划和着力发展修造船工业。
巩固提高现有集装箱船、油船、散货船等制造水平,积极开发新型船舶,优化常规船型设计,重点发展高附加值的特种船舶与出口船舶制造。
采用先进的生产组织,推行现代造船模式。推进企业整合,走规模化集团化的经营之路。引导骨干企业向总装型企业发展,引导中小企业形成生产专业化的分段模块。强化目标管理,缩短造船周期,控制造船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