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临新科技革命催生新产业革命的大趋势;
--面临国内消费需求升级带动产业结构升级的大变化;
--面临生产能力大量过剩、市场供需矛盾加重的大格局;
--面临各地实施宏伟战略目标、新一轮区域经济竞争全面展开的大压力;
--面临浙江经济不能有丝毫下滑、必须走在全国前列的大要求。
处在“十一五”新的发展起点上,温州市已经到了破解产业层次低等深层次问题、推进工业产业升级的重要关口了。前有标兵,后有追兵,标兵日强,追兵日紧。如果温州市不在发展先进制造业、实现工业产业升级上迈出大步子,势必难以在新一轮的国际竞争和区域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应对好难得机遇和严峻挑战,势必不可能在全省保持增长领先,甚至存在落后的可能,并动摇作为全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的地位。必须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发展意识,进一步振作务实精神和拼搏精神。真正把加快工业发展,作为“十一五”温州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落到实处;把破解工业产业层次低难题、推进工业产业升级,作为发展工业经济的要中之要,力争突破。
(二)工业产业升级的战略定位
“十一五”到本世纪头20年,处于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一时期,是浙江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历史时期,也是我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成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重要时期。顺应时代要求,把握发展机遇,突破发展瓶颈,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大工业产业升级步伐,是“十一五”时期温州市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
1.工业产业升级的指导思想和战略方向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打造活力温州、实力温州、和谐温州和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战略目标,按照“奋勇争先、走在前列”的要求,以企业为主体,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为核心,以调整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为主线,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推进工业产业升级,全力提升工业产业综合竞争力,把温州建设成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制造业中心,走出一条具有温州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推进工业产业升级,主要从四个战略方向展开:
--优化工业产业结构。以产业升级为目标,按照“引进新建一批、改造提升一批、做大做强一批、限制淘汰一批”的总体要求,大力推进工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夯实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产业基础。着重实施四大工程,构建新型的工业产业体系:一是装备工业振兴工程,二是临港工业构建工程,三是优势轻工业提升工程,四是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工程。力争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走在全省前列,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新的重要增长点;高产业层次、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加工制造业在工业产业中占据主导地位,明显改变低层次、低技术、低附加值产业为主的工业产业结构。
--优化工业创新能力。坚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从“温州制造”到“温州创造”的大跨越。一是力争在技术创新上有较大突破,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骨干企业和主要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居国内领先水平;二是力争在企业制度和管理上有较大突破,形成更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现代企业基础;三是力争在品牌创新上有较大突破,进一步以“品牌温州”支撑“温州制造”;四是力争在制造模式创新上有较大突破,着力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经济,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优化工业产业组织。着眼于工业产业升级,不断推动工业产业组织朝合理化方向发展。着力培育主业突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法人治理结构完善、核心竞争力强、在行业发展中体现主导力量的大企业大集团;重视培育成长型中小企业;进一步形成以大企业为主导、中小企业为基础、专业化分工协作为纽带的新型产业组织结构。着力提升以块状经济为特征的产业集群,建设一批国内重要的制造中心和产业基地;将温州打造成东南沿海重要的总部经济成长地。
--优化工业经济布局。遵循冲破“行政区经济”束缚和统筹“大温州”生产力布局的原则,优化工业产业结构和提高区域分工水平的原则,工业空间布局和城市建设有机组合的原则,集约利用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进行工业经济合理布局。把握建设温台沿海产业带的有利时机,在沿海地区基本建成浙南工业走廊,形成“一核两翼四大工业产业区”的区域产业布局,重点建设好工业园区。按照打造海洋经济强市的战略要求,构筑临港工业和海洋产业发展新格局,推动温州经济从“瓯江时代”向“东海时代”跨越。
2.“十一五”工业产业升级的主要预期目标
--产业规模。全部工业增加值和工业总产值分别年均增长12.5%以上和14%以上,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到2010年,工业增加值超过1450亿元,工业总产值超过6500亿元。确保五年内工业性投资累计达到1500亿元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中,重工业的比重达到65%以上。
--产业素质。到2010年,规模以上企业的技术开发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l%以上。其中,省、市级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开发费占销售收入分别达到5%和3%以上。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骨干企业的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新产品产值率达到全省先进水平。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25%以上。工业经济效益考核评价综合指数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产业组织。五年内培育销售产值超10亿元以上的大企业大集团30家以上;培育1000家左右的成长型中小企业。“国字号”产业基地巩固壮大,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色制造中心。
--产业品牌。五年内力争新增25个以上的国家级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50个国家免检产品,15个国家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名牌产品。主要行业企业自主品牌率达50%以上,市级以上工业名牌产品生产企业销售收入占全市工业总销售收入的40%以上。
“十五”(2001-2005)期间和“十一五”预期规模以上轻重工业比重
单位(%)
--产业可持续发展。到2010年,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20%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30%以上,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明显提高;工业“三废”治理达到全省先进水平。
--产业贡献。工业企业税金总额占地方预算收入的比重保持在70%左右;工业从业人员年均增长3%以上。
3.工业产业升级的重要载体和把握要点
(1)重要载体
“十一五”前两年重点实施工业发展“12345工程”。即到2007年,力争引进世界500强企业1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0%以上;销售产值超过10亿元的大企业大集团达到30家以上;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达到40个以上;全社会工业总产值力争达到5000亿元。
实施工业发展“12345工程”,是扎实推进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科学工程”,是加快转变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素质工程”,是不断增强工业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实力工程”,也是促进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的“落实工程”。通过实施“12345工程”,为实现“十一五”工业产业升级的战略任务打下坚实基础。
(2)把握要点
突出把握好改造传统产业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关系,同时从这两大战略层面推进工业产业升级。
--传统产业尤其是传统优势产业,在较长时期仍将是支撑温州工业经济发展的主体产业;传统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出路,在于用高新技术及先进适用技术加以改造。改造传统产业是推进工业产业升级的首要和艰巨任务。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力度,推进从劳动密集型向劳动-技术密集型转型,从低加工度向高加工度提升,在进一步发挥比较优势的基础上构筑新的竞争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