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良好素质教育环境。全市创建市级文明学校150所,德育特色学校50所,省级绿色学校50所,市级“绿色学校”200所,市级行规达标学校150所,示范家长学校100所。市本级要建成和完善温州市学生实践基地,有条件的县(市、区)要建设综合性、规范性、功能齐全的社会实践、法制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经济发达乡镇要建立青少年学生实践活动基地。
把课程改革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以课程改革为抓手,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建立和完善实施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在深入推进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的同时,全面实施高中阶段课程改革。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大力加强德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在认真实施国家课程的同时,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地方课程、学校课程框架,形成有温州特色的课程体系。构建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建立健全减轻学生负担的监督检查机制。面向全体学生,将素质教育贯穿教育的各个环节和阶段,使德智体美等方面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五)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
全面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继续完善现有城域教育网,加快实施以校园网为标志的高层次“校校通”工程,到2010年中小学生机比达10:1(其中小学12:1、初中8:1、高中6:1),全市60%的教室可直接上温州教育网或互联网;完善全市共建共享的分步式网络教育资源应用与管理体系,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软件)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应用与研究;进一步扩大国家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温州应用示范区建设成果,在2010年之前实现全市中小学学籍、教师、校产等管理的电子化和全市教育系统办公无纸化。
加快远程教育发展。以电大为依托,形成温州现代化远程教育体系。推进现代远程教育健康、持续发展,与全日制学校、成人教育学校形成立体的教育网络,充分利用温州城域教育网的网络视频系统深入开展教学、教研、培训等应用,为城乡人们提供良好的终身学习环境。
四、工作措施
(一)推动校网布局调整,优化教育总体结构
市县两级政府及教育、规划部门要坚持教育适度超前发展的原则,从本地实际出发,制定教育事业发展和学校布局规划,形成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育结构和学校布局,并将学校布局规划纳入本地城市(城镇)建设总体规划之中。到2010年,全市小学调整到1000所左右,初中330所左右,普高130所左右,中职学校110所左右,小学和中学的班额分别控制在45人和50人。有条件的学校要实施小班化教育。努力提高高中阶段教育的整体水平和竞争能力。切实将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学校建设纳入教育事业发展计划和基础建设规划,建立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学校建设经费保障机制,力争于2006年底排除现有危房,2007年后做到当年危房当年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