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继续全面实施《台州市酸雨二氧化硫污染综合防治规划》,使用清洁能源和低硫份优质煤,加快台州电厂的脱硫治理,加强华能电厂脱硫工程管理,削减二氧化硫排放量。
2、开展机动车排气污染检查(年检、抽检)工作,理顺车辆尾气监督管理体系,由省环保局委托有资质的台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进行机动车环保检测。出台相关政策法规,禁止超标排污车辆上路行驶。加紧推广使用无铅汽油,减轻汽车尾气污染。
3、积极进行市区烟尘防治,完成烟尘控制区创建面积80平方公里,同时完成“三区”快速道、高速公里、104国道线两侧1公里范围的烟尘控制工作。加强控制区炉灶窑申报和排污许可证的发放,加强监督管理和监测,加强城市交通运输和工程施工过程的防尘、抑尘管理。
(四)加强固体废物处理,大力整治固废拆解业
1、加快台州市危险固废处置中心和医疗废物处置中心建设,加强危险废物经营、转移和处置利用的环保管理,实施转移年度审批制度和转移联单制度,杜绝危险废物排放,确保收集率和处置率为100%。
2、努力提高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建设椒江、黄岩2个无害化垃圾处理场,完善路桥无害化垃圾处理场,建设异味处理、沼气回收、渗滤液处理等配套工程,达到规范要求。
3、加快固废拆解园区建设,园内设置集中治污设施,拆解企业必须进园,促进企业采用环保、高科技拆解技术,并加强监督管理。在企业推行清洁生产,减少固废的产生。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则对城市垃圾回收利用,回收利用时提高分选分离技术。
(五)加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开展规划环评
1、环保部门依照各级法律法规,严把项目审批关,大力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促进产品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进一步推进执行“三同时”项目。
2、建立环保综合决策机制,出台规划环评等相关实施办法,开展和规范规划环评工作。
(六)努力提高城市环境保护管理能力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推进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和增强公众环境意识和环境法制观念为目的,以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为契机,认真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突出监管能力创新,提高城市环境保护管理能力。
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机构建制,增加编制,完善其职能,达到国家标准化建设要求;建立和完善水、气及固体废物自动检测网,提高监测能力;加强科技能力创新、提高信息传输能力和环境宣传教育能力的建设,成立环境宣教中心;建设一支“思想好、作风正、懂业务、会管理”的环境监管队伍;完善监测装备及监测设备的配套,环境监测、环境监察、环境科研能力建设分别达到国家标准化建设的要求;为城市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监管保障。
(七)大力推进绿色宣传教育
随着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工作的不断深入,宣传工作也要抓住重点。在动员会前后,重点是要加大宣传力度,宣传“创模”目标实施,“创模”基本知识,营造浓厚的“创模”氛围,广泛调动起全市人民的积极性;至“创模”验收前,重点是宣传“创模”活动典型事例,动员广大市民从我做起,积极参与“创模”活动,争做环保模范;“创模”验收前后,重点是宣传“创模”成效,进一步深化“创模”认识,巩固“创模”成果。
结合“创模”工作各阶段的特点,开展“创模”基本知识教育、环境意识教育、完善环保宣传教育科室建设、媒体广告宣传、主题日宣传活动、民意调查活动、开展送环保知识下乡以及成立环保志愿者服务队等进行绿色宣传教育活动。
五、实施计划
在市委、市政府统一安排下,全市各部门通力合作,并由“创模”工作小组负责具体督促执行,确定台州市“创模”时间安排进度表如(图一)。
“创模”工作从动员大会开始到2009年12月完成。在创建全国卫生城市的基础上,真抓实干,实现创建目标。根据“创模”时间进度表,将整个创建工作分为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 准备阶段(2005年9月--2006年10月)
委托有关单位编制《台州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规划》,经市政府批复后,报送经国家环保局评审,根据规划制定“创模”总体实施方案,明确各部门、三区政府的工作责职和任务。成立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并建立各级各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各项指标,着手开始资料建档工作。
第二阶段 启动阶段(2006年1月--10月)
召开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动员大会,与各责任单位签订“创模”目标责任书,将“创模”各项工作任务分解到各部门和各区政府、街道(办事处)。各责任单位根据责任书,订出具体的实施计划和方案,报“创模”领导小组。布置各项工作任务,按照职责实施,并动员全社会力量投入创建活动。
第三阶段:全面实施阶段(2006年3月--2008年8月)
召开全市“创模”领导小组会议,研究部署“创模”重点工作任务。抓好年度实施计划的落实,做到目标明确,任务到人。理顺市区关系,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创建体系,各责任单位把创建任务再细化分解,狠抓落实。同时,应加强对“创模”工作的组织领导,各有关单位应按照详细的工作计划,层层分解指标,“一把手”负总责,各分管领导具体抓落实,真正做到责任到位,投入到位,措施到位。
在“创模”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以市区水环境整治为重点,以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要求的各项指标为标准,软件建设与硬件建设并重,有计划有步骤地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加大城市污水收集、输送、处理等城市环境基础设施(道路、绿化、亮化、美化,垃圾处理、管网、污水处理)建设以及河道整治包括护岸、清淤、滨河绿化带等水生态修复手段的投入力度,大力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教育等各项教育竞赛活动,做到既有分步重点,又能相互衔接和穿插,环环相扣,逐步提升。要高度重视“创模”材料归档工作,落实专人负责,按时规范归档。各责任单位定期向“创模”办公室反馈实施进度和情况,“创模”领导小组对各责任单位完成任务情况进行定期监督检查,对进度缓慢、完成质量不好的单位予以通报批评和限期整改;对创建工作中发现的具体难题及时协调解决。定期发布《“创模”工作简报》,报道“创模”进度,介绍经验,总结成绩,表彰先进、鞭策后进。
第四阶段:自查验收阶段(2008年8月--10月)
全面对照标准查漏补缺和巩固提高,市创建办加大暗访抽查力度,组织全市性模拟检查,进行民意调查,针对薄弱环节,及时整改。同时按照“创模”标准要求,分门别类做好资料归档工作。
第五阶段:申报省级考核阶段(2008年10月--2009年4月)
邀请省环保局领导、专家来台州审核、验收。审查通过后,向国家环保总局申请列为浙江省“创模”预选城市。
第六阶段 申报国家级考核阶段(2009年4月--12月)
召开全市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迎检动员大会,迎接国家环保总局。
六、保证措施
为推进“创模”工作的顺利开展,着重要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一)建立组织,加强领导
市里建立了由市领导、相关部门和三区政府负责人为成员的“创模”领导小组,建立市“创模”办公室,下设监督协调组、宣传发动组和技术资料组。各责任部门、各区、各乡镇(街道)、各社区(居、村)都要按照市里的部署和所承担的职责,建立和完成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按照创建内容,市“创模”办和市“多城同创”办公室各负其职,合理分工,密切配合,形成“创模”的合力机制。
(二)落实责任,严格考核
各区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本工作方案,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施细则,定任务,定进度,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对尚未达到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要求的项目,要抓紧制定每个项目的实施方案,并抓紧整改,保证在国家考核验收前达标。市委、市政府把“创模”工作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考核和各县(市、区)长年度环保目标责任书,作为考核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在创模活动中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对没有按期完成创建任务的责任单位通报批评,并追究主要领导的责任。创模监督协调组负责统筹协调,对各项任务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检查评估结果向市“创模”领导小组汇报并向全市各有关部门通报,定期不定期巡查监督,对存在的问题和工作差距专项通报,并限期督办完成。
(三)建立新机制,实行新制度
建立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各级政府在确定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时,要统筹考虑环境与资源的承载能力,把环境保护目标纳入政府的年度计划和中长期规划,统一部署、统一实施、统一检查落实。在制定区域开发、城市发展、行业发展、资源配置、生产力布局等重大计划和重要项目时,要充分考虑保护环境并组织环境影响论证。在制定产业、投资、财政、信贷、价格、税收、进出口等各项经济政策时,要充分考虑环境保护的要求,努力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形成制度,避免因决策不当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
实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度。要把环境保护作为各级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和评比先进的重要条件,组织制定具体考核指标,实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度。在文明单位、先进单位和星级企业创建评比等活动中,把环境保护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创建要求和评比条件,实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度。
实行环境保护“第一审批”制度。要把好环境影响审批关,切实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新污染源的产生。各级政府应责成发改、规划、土地、工商等有关部门,制定建设项目审批责任制,做到谁审批谁负责,对可能带来污染的建设项目和工商企业的审批必须经过环保部门评估和批准,确保环境保护“第一审批”制度落到实处。
(四)加大投入,确保进度
台州“创模”期间,环保投资应确保在国内生产总值1.7%以上,并稳步增长。政府、社会、企业和个人依据各自的职责和义务共同承担保护环境的责任。按照“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的原则,发挥市场作用,完善环境保护投入机制。建立保证环保投入逐年增加的政策机制。
市、区两级发改、财政、建设等部门要各负其责,积极支持创建活动,安排创建资金,确保“创模”正常工作经费的落实。应进一步规范污染防治基金的使用管理制度,优先用于“创模”工作中综合性、公益性强的重要环保监督、监测设施建设。要切实安排好新建项目中用于污染治理设施“三同时”的资金、技术改造项目中用于污染防治的资金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用于环保基础设施的资金比例。
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环保投融资机制,建立和完善垃圾、污水等污染物处理的收费制度,制订鼓励投资城市污水处理厂、垃圾集中处理设施的优惠政策,采取BOT等模式,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加大投入力度,建设水污染防治工程、大气污染防治工程、生态保护工程、城市形象改造工程等一批城市环境基础设施。
(五)广泛宣传,全民动员
采取各种形式,广泛开展宣传活动。各地、各新闻单位应将“创模”活动列为宣传报道的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全方位宣传报道,做到报纸有文、电视有像、电台有声,通过宣传进一步提高群众的环境意识,让公众了解我市环境状况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使“创模”工作家喻户晓,在全市掀起“创模”的高潮。积极鼓励和支持公众参与环境管理,在各居民委员会建立有效的环境信息网点,及时反馈全市环境质量和环境管理的动态信息,及时举报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及时解决群众关注的环境热点问题,提高公众对城市环境的参与度和满意率。同时要结合“六五”世界环境日纪念活动,突出宣传“创模”的重大意义,在市区主要街道、公共场所设置固定的具有艺术性的“创模”大型户外宣传广告牌和噪声自动监测仪。
附件:1、台州市“创模”指标分解表
2、台州市“创模”指标年度计划表(略)
3、台州市“创模”重点工程计划表
附件1:
台州市“创模”指标分解表
┌─────┬────────────────────────────────────┐
│ 指标1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 │
├─────┼────────────────────────────────────┤
│ 指标类别 │基本条件 │
├─────┼────────────────────────────────────┤
│ 指标解释 │按国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指标要求,参加省(自治区)的考核 │
├─────┼────────────────────────────────────┤
│ 指标要求 │前3年考核名列全省前五名 │
├─────┼────────────────────────────────────┤
│ 考核范围 │全市 │
├─────┼────────────────────────────────────┤
│ 存在问题 │1、城市水域水功能达标率低,内河水系存在超Ⅴ类水体;2、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
│ │后,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低;3、机动车对环境污染 │
│ │日益加重;4、危险废物处置率未达到100%;5、重点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稳定达标│
│ │率未达到100% │
├─────┼────────────────────────────────────┤
│ 责任单位 │*市环保局、市府办 │
├─────┼────────────────────────────────────┤
│ 实现措施 │1、加强水环境整治力度:加强重点水污染源监管、削减水污染物总量;加强市区 │
│ │内生活污水污染处理,截污与污水处理并重,集中处理与分散处理相结合;加快城│
│ │乡一体化给排水管网的建设,建设小型污水处理厂、沼气池、村边湿地等水处理工│
│ │程大力推进农村污水处理,控制面源污染和养殖污染治理;采用水生态修复措施,│
│ │加强河道整治,继续开展河道疏浚,积极推进引水、污水回用工程,保证生态用水│
│ │,促进内河水体流动;2、加快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和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 │
│ │建设,完成市区截污管网铺设,做到“雨污分流”,提倡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建设│
│ │垃圾渗透液防治工程;3、以环保局为主,大力开展机动车污染定期检测和抽检工 │
│ │作,开展我市机动车污染防治科研工作;4、加快废物处置中心建设,采用规范化 │
│ │技术、设备处置危险废物;5、推动电厂和工业锅炉脱硫,加快重点污染源在线监 │
│ │测设备建设,加强工业污染源的长效管理,确保稳定达标 │
└─────┴────────────────────────────────────┘
┌─────┬────────────────────────────────────┐
│ 指标2 │无重大、特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 │
├─────┼────────────────────────────────────┤
│ 指标类别 │基本条件 │
├─────┼────────────────────────────────────┤
│ 指标解释 │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和“国家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应急│
│ │预案”的有关规定,将考核标准定为“近三年城市辖区内未发生重大环境事件(Ⅱ│
│ │级)、特别重大环境事件(I级)的事故”,具体要求详见上述预案重大违反环保 │
│ │法律法规的案件,特指由国家环保总局通报的重大违反环保法律法规的案件 │
├─────┼────────────────────────────────────┤
│ 指标要求 │近三年城市辖区内未发生重大、特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考核验收前一年未│
│ │有重大违反环保法律法规的案件;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并进行演练,建立突│
│ │发环境事件应急响应机构和信息报送系统,有固定经费、应急设备和队伍,纳入城│
│ │市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 │
├─────┼────────────────────────────────────┤
│ 考核范围 │全市 │
├─────┼────────────────────────────────────┤
│ 考核重点 │侧重考核城市环境安全应急处置预案的建立、应急处置快速反应能力、应急处置实│
│ │际效果以及是否有发生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的应急预案及其演练情况等 │
├─────┼────────────────────────────────────┤
│ 存在问题 │1、我市存在不同程度多处环境污染隐患;2、部分企业没有建立完善的环境安全应│
│ │急预案和处置措施 │
├─────┼────────────────────────────────────┤
│ 责任单位 │*市环保局、市安全生产监管局 │
├─────┼────────────────────────────────────┤
│ 实现措施 │1、加强重点污染源监管,完善环境管理制度,构建污染预防体系;2、完善事故应│
│ │急救援预案,落实应急队伍和应急物资,并加强演练;3、加强环境安全宣传教育 │
│ │;4、建立企业环境安全应急处置预案和防范措施,提高重大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 │
│ │事故防范能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