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施“双加工程”。以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集中资金,扶优扶强,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加速产品更新换代,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重点在冶金、建材、电力、纺织、轻工、陶瓷、机械等行业,继续推广4CP制造业信息化技术、节能降耗和综合利用等高新技术成果,提升各行业的生产工艺和技术水平。到2010年,应用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份额达60%,每年推广先进适用的新技术和专利技术100项,争取60%以上大中型企业的主要技术装备得到更新,60%以上大中型骨干企业的技术装备达到国际九十年代初的水平。
10、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产品,实施“标志工程”。选择一批技术水平高、市场容量大、产业关联度和扩散能力强的高技术产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并举,形成新的产业和经济增长点,力争在国际某一高新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充分发挥718所、河北工程大学、邯钢技术研发中心、汉光有机光导鼓研发中心等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企业研发中心的作用,重点组织实施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制药、精细化工等四大领域标志工程,建成5个年创汇2000万美元以上的出口产品基地。力争实现年销售额100亿元、利税20亿元。
11、促进市经济开发区内科技成果向区外延伸辐射,实施“辐射工程”。加快市经济开发区国家火炬计划邯郸新材料产业基地和创业服务中心建设,以大学产业园、中小企业成长园、高技术孵化园等三大园区为载体,支持重点产业领域的关键技术攻关,开发新工艺和新产品,推动新材料产业、装备制造业两大主导产业快速发展,扶植一批规模较大的高技术企业和企业集团。到2010年,形成50项辐射技术和100项辐射产品,年新增销售收入达50亿元以上,出口创汇达1亿美元。
12、加强农业科技攻关和推广,实施“星火工程”。加快以科技为先导的农业星火支柱产业建设步伐,在技术、规模和效益上有一个大的突破。充分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发挥我市在农作物育种方面的优势,进一步加强高效种植模式、节水与旱作农业、设施农业、农副产品深加工、秸秆综合利用、畜禽高效养殖和重大疫病防控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实施“一县一业一园”农业科技示范工程,“十一五”期间,培育优质小麦生产加工、优种奶牛养殖加工、优质瘦肉型猪生产加工、绿色禽蛋生产加工、无公害蔬菜及果品生产加工等20个农业特色产业基地,每年引进40项国内外先进农业科研成果在我市进行示范推广,精选20项以上重点农业科技成果,在全市组织大范围推广。
第 [1] [2] [3] [4] 页 共[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