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积极探索新阶段爱国卫生工作运行机制,深入开展创建卫生城市(县城、乡镇、村寨)活动,加强全民健康教育,继续开展好除四害工作。2007年力争市中心城区创建为全国文明卫生城市,到2010年,六枝特区、盘县(红果)力争达到国家卫生县城,水城县(双水)达到省级卫生县城。加大农村改水改厕力度,到2010年,农村改水受益人口达到80%,农村自来水覆盖率达6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45%,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40%。到2020年,农村自来水覆盖率达7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60%。
(四)进一步加强妇幼卫生工作
1.加强妇幼保健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高母婴保健能力。建立健全以市、县级为主体的妇幼保健院(站)服务体系,同时加强综合医院、卫生院的产科能力建设,确保孕产妇能够住院安全分娩。
2.建立和完善妇幼保健监测评估体系。认真做好六枝特区“三网监测”工作,巩固和完善8个乡镇孕产妇死亡监测点、儿童死亡监测点和出生缺陷监测点信息网络系统,不断提高监测水平。
3.认真实施《六盘水市妇女发展规划》(2001-2010年)和《六盘水市儿童发展规划》(2001-2010年)。借助世行贷款卫生项目、降消项目的实施,加大妇幼保健宣传和投入力度。帮助农民群众转变生育观念,建立贫困地区“母亲安全”专项资金,保证孕产妇住院分娩。采取婚前保健、产前筛查、诊断、新生儿疾病筛查、治疗和康复网络建设等综合措施,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
(五)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进一步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明确社区卫生服务在提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中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形成城市医院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合理分工、相互合作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大力培养社区卫生服务需要的各类专业医疗卫生人才,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的有关政策。积极鼓励社会力量举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到2010年,在全市基本建成配套政策落实、服务网络健全、人力配置合理、服务功能完善、监督管理规范、筹资渠道畅通、适应社会需求的较为完善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市中心城区和六枝特区、盘县两城区建成较为完善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六)深化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卫生全行业管理
“十一五”期间,要切实解决好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收入人群之间医疗卫生服务差距加大和医疗费用增长过快、群众负担过重的问题,重点抓好6个方面的改革。一是加强卫生事业宏观调控力度,基本实现卫生全行业管理。通过多种形式,优化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大力发展城镇社区卫生服务,加强城镇医疗急救网络建设,强化县以上医疗机构内涵建设,逐步建立适应小康生活水平的医疗服务体系。二是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制,强化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职责,建立职能分工明确、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精干高效,向社会提供疾病预防控制技术服务,集卫生检验与评价,健康教育与促进,业务培训与指导为一体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三是完善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制度。按照社会功能和服务性质,对政府所属公益性医疗机构、社会性公益性医疗机构和社会性经营性医疗机构分别实行不同的经济政策和管理方式。鼓励社会投资发展卫生事业,提供多层次医疗服务,促进多种所有制医疗机构之间的公平、有序竞争,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四是改革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内部运行机制。积极探索建立权责明晰、富有生机的医疗机构组织管理体制,改革卫生事业单位用人制度,实行全员聘用制,改革内部分配制度,建立分配激励机制,继续实行“病人选择医生”,促进竞争,改善服务态度,提高医疗质量。积极推行医院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试点。严格实行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全面推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杜绝药商与医院科室、个人利益联系。五是适应农村社会经济形势变化,改革与完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积极推进乡镇卫生院改革,建立权责明确、民主管理、自我约束和自我激励的运行机制,加快建立农民健康保障制度。六是加快推进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建立,认真落实弱势群体医疗优惠政策。不断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切实解决农村特困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在钟山区积极开展城市医疗救助试点,力争2007年全市推开。按有关政策规定,认真落实老年人、重点优抚对象及城乡特困群众的医疗优惠政策,使他们切实得到实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