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六盘水市卫生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3.卫生技术人才总量不足、分布和结构不合理,素质偏低。全市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2.40人,比全省2.02人略高,远低于全国的3.42人,而且多数卫生技术人员分布在县及县以上卫生医疗机构和大型企业卫生机构,乡镇卫生技术人员占全市卫生技术人员的16.3%,每千农业人口乡镇卫生院人员数为0.33人,远低于全省0.68人和全国的1.19人。农村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占7.48%,中专学历占76.62%,无学历的占15.9%。
  4.公共卫生体系还不完善。我市现有的公共卫生体系存在结构和功能性缺陷,集中表现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不健全,传染病的防治能力薄弱,疫情监测网络不完善和应急救治能力不足,执法监督队伍不健全和执法能力不强,难以应对重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全市各级急救中心的急救设施比较简陋,特别是专业救护车和医院重症监护设施及急救人才奇缺,不适应公共卫生紧急救援的需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控制体系尚未建立。
  二、“十一五”期间卫生事业发展环境背景分析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的提出和评价指标体系对卫生事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党的十六大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新世纪前二十年的奋斗目标,标志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我国农村全面小康指标体系包括6个方面18个评价指标,涉及卫生方面的评价指标有: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平均预期寿命、居住质量指数(农户饮用自来水覆盖率、农户卫生厕所普及率等)。卫生事业的发展已成为全面建设小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促进健康、减少贫困,发展卫生事业,特别是加强公共卫生建设,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将得到进一步的重视和增强,给卫生事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同时也对卫生事业为促进经济增长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做出积极贡献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客观环境的变化及其要求
  国家卫生政策的调整,中央加大对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给卫生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要求我市相应调整卫生政策,衔接国家卫生规划,整合资源,发挥资金效益。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疾病谱发生了变化,全市不但仍然面临原有传染病控制的严峻形势,而且肿瘤、精神疾病等慢性非传染病性疾病不断增高,要求加大对原有传染性疾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要求提高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三)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环境变化及其要求
  1.城乡居民卫生服务需求变化
  过去的5年,我市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条件的改善,卫生服务需求明显增加。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明显拉大,城市地区也出现了一定比例的贫困人群,不同人群医疗卫生支付能力差距随之加大;城市41.8%、农村20%的患者选择采用自我医疗;由于经济困难,生病后未去就诊的占未就诊因素比例,城市34.6%、农村69.7%;生病后未能住院的占未住院因素比例,城市57.1%、农村33.9%。
  医疗保障覆盖率增加缓慢,个人医疗费用负担增加较快。目前,城市中有54.6%的居民自费医疗,农村中有84.6%的居民自费医疗,城乡居民贫困人群基本医疗服务得不到保障,抵御疾病风险能力较低。
  2.人口流动与发展社区卫生服务
  由于历史的原因,城市基层卫生服务网络不健全,原有的卫生机构已不能满足社区居民的医疗保健需求,加之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增加,更需要尽快加强社区卫生机构建设。
  3.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推进
  2003年初,《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部等部门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 (国办发〔2003〕3号),要求到201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服务基本覆盖全国农村居民。要实现这一目标,无论是资金筹集还是服务提供,都面临着十分艰巨的任务。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