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六盘水市卫生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4)爱国卫生工作取得新进展。“十五”期间,创建省级卫生城市(市中心城区)1个,省级卫生县城(六枝)1个,各县都组织开展了卫生乡镇(村寨)创建示范点活动,初步改变了城乡卫生面貌。全市农村改厕由2000年的5.65万座,上升到2005年的9.04万座,占总农户的16.31%。农村改水受益人口175.69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70.64%,比2000年增加6.94个百分点。
  (5)卫生监督执法工作力度不断加强,“十五”期间,建立健全市县乡3级卫生监督执法网络,重点开展了食品卫生、公共场所卫生、学校卫生、职业劳动卫生、放射卫生监督执法工作,加大了传染病防治监督、母婴保健监督和医疗机构监督工作,维护了人民群众合法健康权益。
  (6)卫生科教工作和中医药事业稳步发展。“十五”期间,紧紧围绕实施人才战略,加大了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力度,先后培养了一批学科带头人和优秀人才,获市科技进步奖12项。重点加强了乡村医生培训,六枝特区、钟山区通过了乡村医生“两化”教育达标县验收,全市具有中专学历或达到中专水平的村医从2000年的435名,增加到2005年的1905名,“两化”教育率由17.43%提高到76.35%。完成了重点中医机构水城县中医院建设项目,建成骨伤、肛肠2个专科。农村中医药工作有了新进展,有23所乡镇卫生院和140个村卫生室能开展中医药服务。
  3.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较大改善
  “十五”期间,我市陆续实施完成了国债市中心血站建设项目,国债市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项目,国债市传染病院、市紧急救援中心和县人民医院传染病区建设项目,国债盘县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项目,贫困县医院改扩建项目,农村卫生“三项建设”项目,大连援助农村卫生建设项目。建成了市妇幼保健院,立项开工建设市第二人民医院外科大楼建设项目,全市卫生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
  4.精神文明和行风建设进一步加强
  在巩固提高2000年卫生系统民主评议行风成果的基础上,2001年开展了民主评议行风“回头看”,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单位积极开展以服务人民、贡献社会为主题的创建文明行业活动,普遍实行了政务、院务公开,加大了医德医风建设和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的力度,医疗卫生服务态度不断改变,卫生行业作风明显好转。
  (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五”计划总体上进展顺利,但制约卫生事业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卫生改革与发展滞后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状况没有明显改善。全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应急机制还不健全,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仍十分艰巨,农村卫生工作基础条件还相当薄弱,因病致贫、返贫的问题仍十分突出,卫生队伍的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尚未取得突破性发展,医药费用增大过快的势头还未得到有效遏制,农村居民和城市低收入人群的基本医疗保障问题日益凸现出来。
  1.我市各种疾病流行情况仍然严重,防治任务十分艰巨。由于我市地处山区,人员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给疾病防治工作造成了很大困难;经济发展滞后,部份群众生活相对贫困,文化素质偏低,卫生习惯差;卫生基本设施简陋,信息网络不健全,公共卫生队伍不稳定,业务素质低等诸多因素,使我市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落后于全省。
  2005年,我市传染病报告发病率达240/10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计划免疫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艾滋病感染已进入快速增长期;地方性氟中毒是危害我市农村居民的主要地方病,受地方性氟中毒威胁人口达210万人;局部暴发疫情和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有发生;食物中毒、鼠药农药中毒、职业中毒及原因不明疾病不断发生。此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逐步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2.农村卫生工作基础薄弱,任务艰巨,农村卫生医疗机构多数达不到国家有关项目建设规范或标准的基本要求。全市97所乡镇卫生院中,现有业务用房面积2.68万平方米,其中危房面积为1.22平方米,占45.5%;2005年全市村卫生室覆盖率9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83.4%和全国平均水平89.7%,但66.7%的村卫生室为村医自住房或租用房;每千农业人口乡镇卫生院床位数为0.49张,高于全省水平(0.44张),低于全国水平(0.76张)。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