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衢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衢州市“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


  六是周边城市发展加快,区域竞争压力凸现。虽然“十五”时期,衢州工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周边城市同样保持着良好发展势头,很有可能超越衢州市。如果不能抓住新一轮经济发展的机遇,不断实现招商引资和项目推进工作的新突破,四省边际中心城市的目标将很难实现,且有拉大与周边城市差距的可能。

第二章 “十一五”工业发展总体战略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期间,我市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跻身全国百强城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两大目标”,深入实施“工业立市、借力发展、特色竞争”三大战略;以增强特色竞争力为核心,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跨越式发展为方向,以优化产业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为主线,扎实推进百亿特色制造业基地建设,着力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大力推进招商选资,强化自主创新,突出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据此,“十一五”期间我市工业发展必须坚持以下五条基本原则:

  (一)坚持工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和谐。按照省委、省政府对衢州“成为浙江省新的经济增长点”和金衢丽“经济走廊、生态屏障”的要求,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立市战略,坚持举全市之力主攻工业,集中各种有效资源重点支持和优先发展制造业。同时突出可持续发展理念,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环境保护,集约利用资源,实现工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坚持总量扩大和质量提升相统一。通过外引内生,加快工业总量规模的扩张,提高产业的内生性增长动力和竞争力。同时,必须着力推动衢州工业经济质量提高和产业素质提升,大力引进和发展适应衢州区位特点、符合生态环境保护和产业结构升级要求的企业和产品,注重工业整体竞争力的持续提升,实现衢州工业的跨越式发展。

  (三)坚持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促进。按照“跻身全国百强城市”的奋斗目标,“十一五”期间衢州正处于加快城市化的进程中,工业成为城市化的主要支撑。要强化衢州市区的产业集聚,在工业产业定位和布局上要与衢州城市总体规划相衔接互动。逐步构建和完善与衢州工业发展相适应的城市功能体系,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突出金融、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推进优势创新,形成“双轮驱动”,相互促进。

  (四)坚持园区建设和集群培育相结合。工业园区是现代工业发展和布局的重要载体,产业集群是现代区域经济的先进生产组织方式。要着力建立由市区工业新城、省级经济开发区、重点乡镇工业功能区三个层次的工业集聚发展平台,完善产业空间布局体系。大力培育产业集群,把形成和提高特色产业集群的竞争力作为提升我市区域经济特色竞争力的立足点,从空间规划、产业布局、特色平台、龙头企业和龙头项目,招商选资、项目把关等方面着手,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集群。

  (五)坚持开放借力和自主创新相融合。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宏观背景下,我市必须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充分利用国际国内市场和资源,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由于我市工业基础不强,内生增长动力较弱,在加速工业化进程中仍然要借助外力推动,走借力发展之路。但从长期看,内力是我们依靠的根本力量,要坚持以培育内生增长动力为着力点。自主创新是内生动力和竞争力的根本所在,既要加强科技的创新,也要不断推进体制、机制、政策、环境的创新。我市科技基础薄弱,要以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基础,着力推进重点产业自主创新的突破。

  二、战略思路

  围绕一个战略方向:坚定不移地坚持“工业立市、借力发展、特色竞争”战略。把加快推进工业化作为实现与全省同步实现现代化的根本举措,逐步把衢州建成为金衢丽沿高速公路产业带中具有明显产业特色、综合竞争力较强、自主创新能力较高、生态环境和谐的四省边际重要制造业集聚中心。

  解决三大关键问题:“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充分发掘自身优势,按照“企业集聚入园区、园区链式育产业、产业集群促创新、创新提升树特色”的思路,重点围绕“410”产业和市区“2+6+x”产业,培育一批竞争力较强的特色集群经济,以产业集群引领衢州特色竞争。“完善空间平台体系”--把工业空间作为第一战略资源,作为工业发展第一要素,作为抢抓新一轮发展机遇的第一条件,形成立体型、多层次、梯度化的新型工业空间布局体系,用经营城市和产业集群的理念推进工业平台建设。“促进持续和谐发展”--合理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优势,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环境质量不下降、资源开发更合理、城市发展更和谐”的原则下,实现工业与生态环境、人文社会的和谐统一发展。

  力推八个主要环节:加强规划引导;培育产业集群;提升空间平台;突破招商引资;打造产业品牌;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完善外部支持体系;提高政府服务效能。

  三、发展目标

  通过“十一五”的努力,实现工业总量翻番,工业经济的总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提升,全面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

  --扩大规模总量。2010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25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5%,其中市区工业增加值105亿元,年均增长16%。全市工业总产值超过100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超过8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

  --培育产业集群。到2010年,“410产业”销售收入超600亿元,市区“2+6+x”产业销售收入超400亿元,特色产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加大工业投入。“十一五”期间,全市工业性投资超过730亿元,年均增长11.6%。

  --加快园区开发。全市省级工业开发区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2%以上;工业园区基础设施5年累计投入40亿元以上,工业新城的各种配套体系基本完善,园区投资强度和经济密度明显提高。

  --推动技术进步。“十一五”末期,规模以上企业R&D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1.3%以上,培育国家企业技术中心3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8家,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

  --发展外向型经济。到2010年,实现工业出口产品交货值7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十一五”期间实际利用外资累计3亿美元以上。

  --加强品牌建设。至2010年,培育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2-4个,国家免检产品达到10个以上,浙江名牌产品和浙江省著名商标达到130个以上,形成一批区域品牌。

  --促进可持续发展。“十一五”期间,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30%左右。工业循环经济“5518”工程顺利实施,基本实现工业经济与生态环境、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第三章 工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发展重点

  一、统筹发展,加快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结合衢州所处的工业发展阶段、工业结构基础、宏观背景和区位特征,“十一五”工业结构调整以建立集约型、生态型、循环型增长方式为发展方向,积极推进产业结构向降耗增效的结构转变,推动资源型产业走规模化、深加工的发展道路,切实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以增量扩张调整产业结构,以存量调整提升产业结构,以科技创新带动企业、产业实现质的提高。加快淘汰规模小、能耗高、产出低的落后生产能力,严格限制发展高污染、高能耗项目,控制无产业基础和资源依托的大进大出类产业。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