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强化规划引导,促进区域融合。要完善城乡规划体系,以“两规”修编为契机,按照“城乡统筹、彰显特色、促进融合”的要求,加快完善城乡规划体系,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要精心营造城市特色,围绕“两江一河两轴两环”,抓紧完成衢州城市总体形象设计,加快专项规划编制,进一步彰显“山水园林”和“历史文化名城”特色。要统筹市域功能布局,立足市域全局,加强规划调控、资源整合,统筹市域交通、电力、通信、物流、生态、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布局,进一步明确各区块、县域功能定位,加快培育“一个中心、四个县城”为主体的浙西城市群。要完善城际交通体系,加快市县快速交通干道建设,重点要加快黄衢南高速、杭新景高速衢州段、衢常铁路、衢江航道以及一批国省道改造和“康庄工程”建设;加快市域大公交网络建设,在大力推进市区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同时,着力优化市县城际的公交服务,加快推进市域公交一体化进程。
2、优化建设时序,突出开发重点。坚持市区一盘棋,加强规划引导和建设时序调控,整合要素资源,确保科学合理有序开发。强化市区建设重心在西区的意识,在资源要素配置特别是商住用地指标、公建项目安排等方面要继续向西区倾斜,全力支持西区开发建设;西区要突出核心区及沿白云大道两侧商业商务街区开发,加快公建项目和公共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营造热点、展现形象;加快推进“山海协作”中心、人行大楼、交通中专等项目建设,争取开工建设五星级酒店、精品商场、交通大楼、工人大厦等项目,深化商务大厦、文化艺术中心等项目前期工作。老城区要坚持控制、保护的原则,重点放在古城保护和解决“卡脖子”及方便群众生活的功能配套设施建设上。
3、加强功能配套,提升城市品位。要加快城市道路、供水、排污、环卫等基础设施配套,建成民航大道和衢化路公铁立交配套工程,完成15公里供水管网和7公里排污管网改造,启动南街、广盈街和斗潭桥改造,做好原浙赣铁路市区段、礼贤街等地段改造和衢化西路南段、城东污水厂建设前期工作。深入推进“五城联创”,突出“创卫”、“创园”重点,着力完善城市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市民主体作用,抓好城市美化、亮化、洁化,加快拆迁地块复建,推进“城中村”改造和社区“四化”建设,促进城市和谐发展。
4、发展城市服务业,加快人口集聚。要加快发展旅游业,充分发挥“文化、生态、边际”三大特色,做好“休闲衢州、观光四省”文章;推进旅游区域协作和市内旅游资源整合,加大对珠三角等新客源地旅游促销力度,举办好第四届“华东旅交会”,承办好第三届“浙江山水节”;加快旅游集散中心等重点配套设施和烂柯山等景点、景区建设,加强旅游商品开发,提升“农家乐”等乡村生态休闲旅游,推动旅游产业加快发展。力争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78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3.6亿元,分别增长20%和21%。要加快发展物流业,精心实施综合物流中心规划,优先发展生产性物流,切实抓好浙西粮油物流中心、省储备粮库、“无水港”等项目建设,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改造提升一批特色专业市场,加快培育四省边际现代物流中心。大力发展现代商贸业,优化网点布局,提升商贸业态,推行现代流通方式,加快形成现代流通格局。要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按照“外贸量质并举、外资力求突破、外经实现起步”的总体要求,调整完善外贸扶持政策,着力做大做强优势出口产业、企业和产品;因势利导,支持企业“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开展境外投资,不断提高经济外向度。要稳健发展房地产业,加强规划和土地调控,严格控制开发规模,强化开发时序管理,优化房地产结构,规范建筑市场秩序,确保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继续加快发展金融、保险、会展、中介、社区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推动城市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五)更加注重社会和谐,着力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推动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建设协调发展,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1、切实加强社会就业和保障体系建设。要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目标,认真落实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千方百计拓展就业渠道,重点解决好“零就业”家庭、低保家庭、大中专毕业生、“4050”群体和被征地人员的深化培训与就业工作,力争新增就业岗位1.7万个;开展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活动,加强对企业拖欠工资行为的监察,保障职工和农民工合法权益。要着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城镇社会保险扩面,加大“五费合征”力度,逐步做实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全面推进以高风险企业职工为重点的工伤保险参保工作,加强社保基金监督管理,多渠道筹措社保资金,提高基金支付能力;加快建立面向城镇居民的医疗保障制度,逐步扩大覆盖面;调整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完善进退机制,实现“应保尽保、公平享保”;深化被征地人员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研究,着力提高政府资金到位率,力争历年被征地人员应保未保对象参保率达到70%。认真落实国家对大中型水库移民的后期扶持政策。积极发展社会福利、慈善事业和红十字事业。要继续加大住房公积金扩面力度,提高非公企业覆盖面;继续抓好廉租房和民工公寓建设,开展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救助工作,推进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逐步健全住房保障体系。
2、全面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坚持统筹发展社会事业,着力在强化基础、促进城乡均衡发展上多下功夫、多做工作。教育方面,要深入开展教育创强活动,以普通高中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学校布局,扎实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继续加大农村教育“五项工程”实施力度,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进一步扩大低收入家庭子女就学“两免一补”范围;全面推进职业教育“六项行动计划”,完善扶持政策,进一步打响衢州职教品牌;继续深化衢州学院升本工作,提升办学层次与水平;切实加强学校管理工作,保障校园和谐。卫生方面,要扎实推进公共卫生“五大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城乡卫生一体化进程;深入实施“农民健康工程”,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财政补助标准,降低起报线,提高惠及面;进一步加大艾滋病、血吸虫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的防控工作力度,切实加强卫生监督执法,确保公共卫生安全。文化体育方面,要突出抓好和谐文化建设,制订文化产业扶持政策,深化“两子”文化研究,编制文物保护规划,提升历史文化名城内涵;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深化文化、体育下乡活动,开通“电影放映车”,推出“农村流动图书室”,继续办好“农家乐大篷车”、“民工文化俱乐部”,丰富城乡群众文体生活;继续抓好广播电视“进村入户”工程,启动数字电视整体平移工程;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深入实施教体合作,不断提高体育人口覆盖面。进一步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继续实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制度。切实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积极发展老龄事业和残疾人事业。重视发展档案和地方志事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