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根据市场和社会需求及我市产业发展实际,联合行业、企业参与课程改革,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加强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鼓励开发地方、校本课程。积极借鉴国内外有益经验,引进先进的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现代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把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就业率作为考核职业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指标,逐步建立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选拔与评价的标准和制度。
(三)加强职教教育科研工作。充实职业教育教科研力量,切实加强职业教育研究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教科研先导作用,进一步增强“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科研兴师”意识,把教育科研与职业学校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与教师的专业成长结合起来,研究专业,研究市场,研究职业教育如何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指导学校教学,开展前瞻性研究,凸显职教特色,为职业教育宏观管理和职业学校改革发展服务。
(四)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单纯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职业学校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的制度,实习时间不少于半年。实习期间,企业要与学校共同组织好教学、实习以及劳动保护和安全工作,并支付实习学生合理报酬。企业有责任接受职业学校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同时要鼓励企业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兼课,参与学校教学改革。鼓励职业学校结合当地经济特色,依托优势骨干特色专业,依法创办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以此作为相关专业学生实践基地,走“前校后厂(场)、校企合一”的办学路子。
(五)深化职业学校人事制度改革。推进公办职业学校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改善教师队伍的结构,要建立有利于职业院校发展的教师队伍建设机制,允许职业院校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实习指导教师;允许职业院校招聘非师范类高校毕业生作为专业课教师。制定有别于普通教育的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办法,实行分类单独评审。已取得教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并符合相应评审条件的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可兼评与现工作岗位紧密相关的第二个相同级别的专业技术职务,也可通过考试取得相应的职业技术职务资格证书。
(六)推进职业教育区域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我市地处四省边际的有利条件,本着合作、交流、发展、共赢的原则,加强和周边地市的联系,逐步构建跨区域合作办学和实习实训基地共享机制。以“区域职业教育合作与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主题,定期或不定期的举办四省九市职业教育发展论坛。通过构建交流合作和共同发展的平台,推进区域职业教育资源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互通教育信息、共享教育资源、促进区域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为我市社会进步与经济繁荣做出贡献。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