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全市质监系统自身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人员素质明显提升,行业形象明显改善,执法水平明显提高,工作条件进一步改善,质监队伍的凝聚力进一步增强,质监工作的有效性进一步提升。
1.质量管理工作
(1)全面达到《武汉市质量振兴实施计划》的各项目标要求,基本建立起符合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质量管理体系。
(2)到2010年,全市以四大支柱产业六个优势行业为主导的重要工业产品质量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大中型企业90%以上通过ISO9001认证,50%以上通过ISO14000认证,20%以上食品生产企业通过HACCP认证,全市通过认证的企业数在全国同类城市中排名靠前。
(3)到2010年,力争全市中国名牌数量达到15个,省名牌累计达150个,国家免检产品达20个,获有机产品标准认证的农产品10个,累计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的产品3个。
2.质量监督工作
(1)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总批次量不少于5万批次,其中定期监督抽查总批次量不少于3万批次。全市重点工业企业产品质量定期监督抽查合格率保持在90%以上。
(2)食品生产经营秩序明显好转,人民群众食品消费安全感明显增强。食品生产企业取证率95%(小作坊除外),生产销售假冒伪劣食品违法犯罪活动得到有效遏制。
3.标准化工作
(1)新增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产品200项。全市规模以上重点企业产品采标率达85%,其中光电子信息、钢铁、生物工程、新医药、环保、汽车等支柱产业产品采标率达85%以上。
(2)制修订农业地方标准50项,建立特色农产品的农业标准体系,新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基地)10个,2-3个农产品批发市场实施标准化管理。
(3)制定其它地方标准3-5项,全市工业产品标准覆盖率稳定在95%以上。
4.计量工作
(1)为实现全市能源节约率达到20%,发挥好计量技术平台作用,用水大户和污水排放大户流量计配备和检测率达到80%。
(2)通过ISO10012测量管理体系认证的大中型企业达90%以上,通过计量合格确认的中小企业新增150户。大力推进C标志工作。
(3)强制检定计量器具(加油机、计价器)受检率提高到98%;用于量值传递的标准完好率提高到98.5%。
(4)米、面、粉、茶、饮料等20类产品重点生产企业的定量包装检查合格率达90%以上。
5.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
(1)建立完善的特种设备动态监管体系,特种设备的监督检验率、使用登记率、定期检验率、持证上岗率和事故结案率基本达到100%。
(2)建立特种设备事故防范和救援机制,特种设备事故控制在1起/万台以下,事故死亡人数控制在0.8人/万台以下,不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特大事故。
6.技术机构建设
(1)进一步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十一五”期间投入设备经费不少于5700万元,使部分技术装备达到国内同类城市先进水平。
(2)加大基本建设投入。“十一五”期间基建投入不少于8000万元,建成武汉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检测基地和市标准情报中心大楼,兴建计量测试检测基地,筹建特种设备检测基地。
(3)推进实验室建设。新建1-2个国家级专业质检中心,使质检、计量、标准、特检等重点实验室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4)业务收入年增长率不低于8%,综合实力在全国同类城市中靠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