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搞好市场服务,创新粮食生产新机制。
要积极创建“政府引导、部门服务、企业参与、农民实施”的粮食生产新模式新机制。围绕市场,建设一批布局合理、标准规范的优质粮食原料基地,创建我市特色的粮食品牌。各粮食加工龙头企业要发挥自身优势,带动优质粮食生产的发展。今年市级以上的粮食加工龙头企业都要建立合作基地,形成生产、加工、市场为一体的生产格局。同时,各县(市、区)要通过优质稻生产基地建设,扶持和创立并做强做大1到2 个以上有影响和特色的大米品牌,促进粮食生产效益的提高,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
(二)加快经济作物“一村一品”“121” 工程建设
各地要积极发挥区域优势,做强做大优势产业,增加经济作物产值在种植业中的比重。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必须抓好种植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把我市的经济作物做优、做强、做出特色,形成产业。要结合全省开展的农业产业“十百千”活动,实施经济作物“一村一品”“121”工程,即通过两到三年的努力,在全市建成10个具有品牌的经济作物基地,20个经济作物产值占种植业产值65%以上的专业行政村,100个有影响和带动作用、纯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经济作物种植大户。通过该工程的实施,有力地推进我市经济作物生产向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迈进。
1、广泛宣传,正确引导。各地要广泛宣传,正确引导,推动“一村一品”“121”工程的深入实施。一是要大力宣传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使农民树立现代农业生产的观念,遵循市场和经济规律,自觉地融入现代农业生产中。二是要大力宣传我市在“一村一品”建设中好的典型,用身边的事来影响身边的人,使广大农民群众更直观地感受到发展“一村一品”对增加收入的巨大潜力。三是要大力宣传我市发展经济作物气候优势、科技优势、交通优势、市场优势,使农民感到发展“一村一品”有优越的条件。四是要大力宣传各级党委和政府对发展“一村一品”建设的政策,使农民放心发展。通过宣传和引导,变政府号召为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在我市形成一个良好的经济作物“一村一品”建设发展氛围。
2、突出重点,合理布局。要充分发挥我市资源和区域优势,把有一定基础的优势产业做强做大,重点围绕“果、菜、油、药”等产业做文章,做大以南方早熟梨、天师板栗、杨梅、葡萄、大棚西瓜、椪柑为主要品种的水果产业,力争三年内水果总产突破6万吨。做优以夏埠、滨江、锦江、邓埠等乡镇为主的蔬菜产业,特别是无公害蔬菜生产,使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产量突破30万吨。做强以刘垦为中心的花生产业,重点是改良品种,提高单产,增加面积,使花生总面积达到10万亩以上,产量突破2万吨。做实中药材生产基地,依托天施康药业等制药企业,发展好药材原料基地。要在搞好农产品市场调研与分析预测的基础上,及时为农民提供农产品市场信息、价格信息,指导农民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大力发展市场销路畅、价格高、效益好的经济作物。要尊重群众的意愿和耕作习惯,不搞强迫命令,因地制宜,提出具体的实施意见和指导性计划。同时,要根据产业化要求,做到相对集中连片,适度扩大规模,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区域特色,建成一批特色鲜明、布局合理、既有规模、更有效益的生产基地和专业乡村。
第 [1] [2] [3] [4] 页 共[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