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建立企业产品标准体系,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以促进技术进步、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为重点,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各方协调”的原则,建立健全全市统一、权威、结构合理、内容完善的标准体系,标准覆盖率达到100%;引导企业建立完善的标准体系,创建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10家;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化管理新模式,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力争有20家以上企业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积极参与和承担国际和国内标准制(修)订,争取有3家企业参与行业标准、国家标准或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工作,促进和壮大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技术标准的规模企业,完善农产品标准体系,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建立国家级和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9个,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0个;推广农业标准化示范成果,加快培育地方特色名牌农产品步伐,培育无公害农产品50个以上,促进安全、优质、高效农业发展;搭建全市技术标准服务平台,完善标准信息服务系统,构建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机制,为质量振兴提供标准技术保障。
(四)加大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企业综合质量水平。围绕全市主导产业,重点建设一批技术装备精、检测水平高、支撑能力强的国家级、省级检验检测中心和实验室;建立和完善全市量值传递和溯源体系,使20家重点骨干企业通过计量合格确认,10家中小企业通过测量管理体系认证,力争3家企业取得定量包装商品“C”标志;为50家重点耗能企业配齐能源计量器具,计量器具受检率达到98%以上。
(五)实施名牌带动战略,提升经济整体水平。坚持“扶优扶强”的原则,鼓励企业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产品质量,争创名牌产品。2007年,力争新创中国名牌产品2-3个,山东名牌产品10-15个,山东省服务名牌企业1家以上、山东名牌农产品1个以上,国家免检产品4个;进一步完善鼓励企业加强科研开发和技术改造的政策措施,在政策上向优势产品、优势企业和优势产业倾斜,引导生产要素向名牌产品生产企业和优势企业流动,不断提高名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带动相关中小企业产品质量明显提升。2007年,力争有1家企业获得国家质量奖或省质量奖。
(六)强化重点行业管理,确保企业安全生产。加强对资源开采、工程建设、食品、药品、危险化学品、特种设备等重点行业的监督管理,对重点产品实行生产许可证和强制性认证制度,2007年底全市特种设备注册登记率达到100%,定期检验率达到100%,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率达到100%,隐患消除率达到100%,重点企业100%通过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建立健全预防突发质量安全事件应急指挥和救援体系,降低事故发生率,保障经济安全运行。
|